杏鮑菇是食用菌里的珍品,吃起來有杏仁和鮑魚的味道,營養好,身價高,可是種起來不太容易。杏鮑菇的種植難在哪呢?普通的食用菌,一根菌棒上出四五茬菇不算稀罕,而杏鮑菇第一茬的個頭分量都不錯,但到了第二、三茬,產量越來越低,質量也越來越差,很多都達不到商品菇的標準。所以,大多數的種植戶種植杏鮑菇都只種一茬,然后就把菌棒給廢棄了。而北京延慶的蘑菇種植戶趙永石的新技術卻讓原本只能出一茬的杏鮑菇,能夠保質保量地連出四茬。
趙永石在出菇前的技術特點就是改變菌棒里面培養料的配方,增加菌棒里的能量。第一,加大麩皮的含量。趙永石給菌棒補充能量的方法主要是減少棉子皮的含量,加大麩皮的含量,麩皮的用量從15%提升到30%。因為麩皮中含有杏鮑菇生長中最主要的營養物質——碳素。第二,菌棒做得盡量緊實。菌棒如果不緊實,就會有空氣跑進去。菌絲只要有機會和空氣接觸就會出現菇蕾,如果菇蕾出現在菌棒的中部,只能成為畸形菇蕾。
菌棒的能量準備做好了,但要想保質保量地出上四茬菇,光有充足的能量還不夠,還得配合相應的管理技術。
第一茬:不解袋口
一般的蘑菇種植戶,在安放好菌棒后,第一件事就是解開袋口,讓菌絲和空氣充分接觸,快速出菇。但趙永石認為,菌棒里除了營養料,在拌料時還會加65%左右的水,這些水分是菌絲生長和蘑菇生長的必需品。把袋口敞開,菌棒里的水分就會很快蒸發掉,這就等于提前把后幾茬菇生長需要的水分給用掉了,后幾茬菇的品質當然會受到影響。為了保住水分,就不能把袋口敞開,但也不能系緊,中間留一可以塞一個手指頭的小孔,這樣,既能進去空氣,又不失去水分。趙永石在不影響第一茬菇生長的情況下,盡量保持菌棒里的水分,為接下來出第二茬菇打下了基礎。
第二茬:換個方向出菇
換個方向,在菌棒的另一頭出菇是趙永石出第二茬菇的技術特點。接菌一般是從袋口這邊單頭接種,菌絲從袋口開始成熟,形成菇蕾,然后開始出菇。如果菌棒兩頭同時出菇,菌絲成熟度不同,產量反而沒有分開出菇時高。
在采完第一茬菇之后,趙永石并沒有急著出第二茬菇,而是把菌棒的袋口系上,讓菌棒休息10~20天,等菌棒另一頭出現明顯的底基時,開始出第二茬菇。在底基長得密的地方開口,目的是讓底基和空氣有充分接觸的機會,讓杏鮑菇長出來,不讓它憋在袋子里壓癟了。但口子不能開大,也不能開多,否則蘑菇出得雖然多但個頭小,商品性不好。得讓菌棒上的營養集中供給1~2個蘑菇,這樣蘑菇才能長得又大又好。在菌棒底基處劃上十字口之后,給菌棒鋪一層報紙,然后往報紙上噴水。雖然老趙在出第一茬菇的時候,通過系上袋口出菇,讓菌棒內的水分沒有流失太多,但畢竟有消耗,需要補充。再加上杏鮑菇對水分的需求很特別,除了需要吸收菌棒內的水分,對空氣中的濕度要求也很高,日常管理中,出菇棚里的濕度要保持在85%~90%,濕度太低,子實體就會因為缺水而萎縮。為了保持菇房的濕度,每天都需要噴水。因為杏鮑菇沾水變黃,商品性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出菇時應往空中噴水,嚴禁朝杏鮑菇直接噴水。報紙淋濕后,保水量比較大,晚上沒人噴水的時候,濕報紙依然可以提供杏鮑菇需要的濕度。
第三茬:菌棒種進土里
菌棒出了兩茬菇后,按理說應該廢掉了,但因為里面還有營養成分,所以要把它拿到棚里覆土出菇。
所謂覆土出菇就是要把菌棒栽到土里,讓蘑菇像莊稼一樣從土里長出來。這是趙永石出第三茬菇的關鍵步驟。這么做的目的,其實是要土壤給菌棒補充營養。因為土壤有很好的保水能力,而且通過調整土壤的成分,也能給菌棒提供養分,讓它成為菌棒的加油站。為了讓土壤這個加油站的能量更強大,趙永石還往里面添加了30%的草炭,主要起到提高保水性,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增加菌棒的能量,供菌絲吸收一部分碳素的作用。除了給土壤增加營養,菌棒擺放覆土時的間距為3~5厘米,這樣即使天氣熱,出菇也沒有問題,而且有利于土壤吸水,起到降溫的作用。
第四茬:保持土壤濕潤
隔三差五給杏鮑菇噴噴水,只要土壤里有充足的水分,就能收獲第四茬蘑菇。杏鮑菇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對溫度特別挑剔,不能高也不能低,最適宜的出菇溫度在10~16℃。一般工業化生產中,會采用空調、暖氣等手段調節溫度,但趙永石用日光大棚養蘑菇,平時大都用草簾來調節棚內的溫度,所以為了節約開支,他選擇在11月初開始出第一茬菇,到第2年4月上旬第四茬菇出菇結束。如果氣溫條件合適,還可以出第五茬菇。
(據CCTV-7《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