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作千頭萬緒,任務繁重,農村還是個熟人社會,情況復雜,但只要方法得當則會事半功倍。筆者總結多年的工作經驗,將農村工作歸結為“順”、“平”、“實”三個字,其中“順”為基礎,“平”為關鍵,“實”為歸宿。在農村實際工作中,這幾個字是融合在一起的。為了方便理解,我分開來說。
順:
順應時代潮流,順應黨和國家的政策,順應老百姓的心聲
要做好農村工作,就需要我們做到上使政令暢,下讓民意順,把上級的政策因地制宜地落實到農村。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平常,但事實并非如此。如在上使政令暢上,有的同志不積極參加上級的工作會議,何談順應政策?在下讓民意順上,有的同志不撲下身子深入群眾,何來順應民意?
在上情與下情、政情與群情結合這個問題上,我們還要注意打好“兩個差”:一是上級政策與基層實際之間的“地域差”。因為上級政策立足于整體,我們落實時則是局部。二是上級政策與形勢變化之間存在“時間差”。即上級的政策精神落實到基層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主動把握好形勢,及時做出反應,提早動手。
我任鄉黨委副書記時,全鄉近一半村用水困難,群眾怨聲載道。我先到有關部門咨詢,掌握了相關優惠政策后,隨即深入調研,拿出了反映老百姓心聲的方案,編寫了《鄉水利發展規劃》,繪制了水網建設圖,并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把方案轉化為行動,使17個村的4000余戶村民徹底告別了飲氟苦水的歷史,同時水網改造使3.5萬畝農田每畝增收100元以上。
平:
在農村因人之勢不平而求平,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實現農村人群之間的平和、和諧相處
上級的政策要在農村從文字變為現實,得靠村民的行動。但農村充滿了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和糾紛。沒有村民的和諧共處、團結一致,政策落實起來相當困難。所以必須因人、因事、因時而宜,由不平而求平,變不平為公平,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代表人物,在矛盾中構建和諧,在和諧中解決矛盾,實現最大限度地公平、和諧相處。
我任村黨支部書記時,由于派性大,問題多,村里工作曾一度難以開展。為消除派性,實現和諧相處,我瞄準村中的三類人群,從不平中求平。一是抓住“先鋒隊”。多次與歷任村黨支部書記和威信高的黨員談心,抓住了他們也就贏得了大多數。二是牽住“牛鼻子”。對各派代表耐心細致地做工作,找出問題的突破口。三是依靠“村主人”。深入田間地頭聽意見、講政策,統一大家的思想。分清了不同人群,抓住了主要人物,也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能實現村民間的平和相處。現在該村早已甩掉全縣“最亂村”的帽子,成了全縣的文明生態村。
當然,農村千人千面,因此要因人而宜,運用情、理、法、勇等辦法實現公平和和諧。歸納起來,農村大概有以下幾類人:一是背后說三道四的人。這些人威信不高,孬點子不少。對待這些人要想信群眾的眼睛,不辨自明;二是本質很差的人。在他看來村干部一無是處。對待這些人要就事論事,依法秉公辦事。有一戶人家的宅基地影響主要街道的通行,群眾意見很大,我頂住壓力,設法調換了宅基地,群眾拍手稱快。三是惟恐村子不亂、搬弄是非的人。對待這些人要敢于碰硬,身正雖不令也行,不正雖令不從。四是通明事理的人。對待這些人,要堅持原則,講清政策,闡明道理,真正以理服人。我在處理兩戶宅基地糾紛時,其中的一戶是我的遠方親戚。我先通過親眼目睹查看證據,再聽敘述,以證據說理。我給親戚講了宰相張英鄰家造房占張家的故事。結果,你謙我讓,一場矛盾化解了。五是注重形象和情誼的人。和他們相處,要真正撲下身,以情感人。我在處理農村糾紛時,往往是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時間,用真情感動他們,通過耐心地說服與剖析,終于使他們握手言和,立字為據。
實:
把上級的政策落到實處,使村民的愿望變為現實
在農村,老百姓是最講實際的人。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干事。能不能把農村工作做好,最終取決于我們能不能落實好上級的政策和實現村民的愿望。我任村黨支部書記時,墊交了村所欠電費,帶頭捐款3000元修繕學校,協調15萬元整改線路;任媒體記者時,開展了“記者百村行活動”為民解難題,組織了家鄉9個村8.9公里出村路的硬化,沿路的干部群眾為感激我的辛勞,把這條路定名為“記者路”,并立碑銘記;任鄉鎮黨委副書記時,為村爭取資金70多萬元。有一個村矛盾復雜,因欠水費影響下游12個村渠用水,我排除各種干擾,晝夜奮戰幾天,圓滿完成了收繳任務,使下游村14000畝地及時用上渠灌水,同時還對所包的5個村協調硬化道路12公里。通過為老百姓辦實事,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有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農村工作也就不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