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農業稅、統籌款的取消以及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業稅時代諸多困擾農村干部的矛盾、難題不復存在,干群關系大為好轉,村里的工作比較好做了,當村干部的煩心事少了。但是作為村干部來說,還是面臨以下難以處理的問題。筆者寫出來,以求拋磚引玉,供村干部參考與借鑒。
難以處理的村兩委關系
在農村,村黨支部與村委會是兩個最重要、最基本的組織。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主任是村干部的核心,這兩者關系處理的好與差,直接影響到村莊治理的效果。因此,無論誰當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主任,都會把理順與對方的關系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但現實中,不少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主任的關系處理得不夠理想,明爭暗斗、互不買賬,甚至互相拆臺。
原因:一是權力來源不同產生矛盾。村黨支部書記的權力是通過黨內選舉與任命而獲得的。村委主任是由全村有選舉權的村民民主選舉產生的,權力主要來自于村民選舉授權。這就產生“少數人選”與“多數人選”的矛盾。有的村委主任認為自己是多數人選出來的,支持者眾多,村里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主,不太把村黨支部書記放在眼里。一個村委主任甚至說:“你是村里黨員選出來的,你管黨員,管支部的事情。我是全村人選上來的,管全村的事務。”
二是村委主任個人的政治追求引發的矛盾。無論從法律(《村民委員會法》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礎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還是現實(鄉鎮領導、村民都認可村黨支部書記是村里的第一領導人)來看,村黨支部書記都是村里的一把手。因此不少人當了村委主任之后,目標就是村黨支部書記的位置。這樣一來,村委主任與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少數村黨支部書記因自己年齡大,而培養村委主任接班的情況在外)。
三是因為職權不同而產生的矛盾。雖然村黨支部書記是一把手,但是村委主任在職權設置中處于有利地位。村委主任掌管經濟大權,如對錢物分配、報賬簽字、誰在村里建房落戶等關系到村民切身利益與村集體經濟的事情,都必須得到村委主任同意才有效。農村人很現實,你管不到這些具體的事情,不能給他帶來利益與方便,那么在他的眼中,你就不重要。村黨支部書記要體現自己的權力,就必須管這些事情。村黨支部書記要管這些,與村委主任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
對策:一是從權力的支持上解決問題。鄉鎮黨委要支持村黨支部是建制村的領導核心,村黨支部書記是村里的第一負責人;村民自治是在黨領導下的自治,村委會是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組織。二是從村黨支部書記人選上避免矛盾。要選配強勢的村莊精英中的黨員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在農村中,村黨支部書記掌控不住大局,主要是自己的能力、勢力弱于村委主任,村委主任不服從村黨支部書記的領導而造成的。三是明確劃分職責,用制度解決問題。比如以村黨支部書記為領頭人的村黨支部主要側重方向性的把握。以村委主任為負責人的村委會多從事具體的、執行性的工作。同時建立村兩委聯合議事決策、民主監督等制度。對此,我們魯塘鎮的做法比較成功,即村委主任負責簽字報賬,但村黨支部書記有審核發票是否屬實、開支是否合理的監督權。
最使村干部為難的計劃生育工作
“現在別的工作都好做,就是計劃生育難搞。”無論問到哪個村干部(不同鄉鎮、縣市的村干部),都這樣回答。從1990年代初期就開始提倡的計劃生育以村為主,在實踐中卻困難重重,很難真正落到實處。所以,計劃生育工作依然是鄉鎮干部唱主角。
原因:一是村民受“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影響較深。按照計劃生育政策,生育兩個孩子的必須結扎。如果其中有一個是男孩,還好說,如果是純女戶,就為難了。為了生一個男孩子,村民的辦法多種多樣,到外面躲避就是一種很常見的做法。村里哪有那么多經費到外面去找呢?同時,在一些家族、宗族勢力較強的農村,沒生兒子,或者子女少的村民,往往容易受別人欺負。
二是村干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左右為難。鄉村是熟人社會,村干部一輩子生活在這塊土地上,而且是民主選舉上來的,因為計劃生育得罪人多了,會失去不少選票,同時斷了人家的“香火夢”,甚至會引來報復。一次有位村黨支部書記因為抓計劃生育,秧田里被人灑滿了碎玻璃,一下田,腳就被刺傷。種種原因,使村干部很難下決心把計劃生育政策徹底地落實下去。但是不做好,鄉鎮政府不滿意,工作過不了關。總之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
對策:一是多做思想工作,以情動人。計劃生育是做人的工作,村干部要動員一些與工作對象關系好的親戚朋友出面勸說。平常多宣講政策,化解“多子多福、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給計劃生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把計劃生育優惠政策落到實處,讓遵守計劃生育政策的人不吃虧。如給獨生子女分雙份田、村里出一部分錢為純女戶購買社會養老保險等。三是盡量不與計生對象發生正面沖突。對一些實在難做工作的對象,把情況反映給鄉鎮計生辦,讓鄉鎮干部出面解決。
村集體財力薄弱是個大難題
“不是我不愿開會,我給你算一下,開個組長、黨員會,每人每天要發50元工資,還要到飯店里吃一頓。我們村組長、黨員共有30多個人,開一天會就要花2000多元。”“不來開會,隨便做點什么,幾十上百元就賺到了。沒有工資,開會召集不起來人,農村人就這么現實。”一個村黨支部書記對筆者訴苦。現在農村開會、村組干部工資、開展文化活動、興修各類基礎設施等都需要錢。在一些貧困地區,村集體財力薄弱是困擾村干部的一大難題。
原因:一是不少農村地處偏僻,缺乏資源,沒有村辦企業,村集體自然沒有多少收入來支付必要的公用開支。還有不少農村在1980年代初承包到戶時,村組的集體資產被分到戶,或者折價賣給村民個人,沒留下多少集體資產。二是當前村組集體不能以任何名目從村民手中提取款項用于村莊治理的公用經費。隨著農業稅、鄉統籌的全面取消,相關政策嚴禁向農民收取辦公費用。來源缺乏,開支卻不可少,當然令村干部頭痛不已。三是部分建制村的規模過小,又是以農業經濟為主,根本無力承擔村集體組織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費用。
對策:一是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充分利用村里現有的資源來發展集體經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利用水利資源修水電站,辦林場,出租村集體閑置土地辦廠等。二是合理規劃建制村的面積與人口,對過小的建制村給予撤并。三是對部分特別困難的建制村,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適當的財政補助,發放辦公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