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謝政府了,如果不是政府組織的免費就業創業培訓,我就無法實現就業夢想。單靠征地補償款生活的話,那些錢可能早就花光了。”日前,在陜西省寶雞市新世紀商場經營品牌女裝的渭濱區姜城堡村農民劉改娥感慨地告訴記者。“我現在不但有了穩定的收入,而且感到生活很充實。”這是寶雞市近年來采取多種措施,切實為失地農民編織保障網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寶雞市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一大批農民離開土地開始了新的生活。僅市區金臺、渭濱、陳倉和高新區的67個城中村中就有失地農民6.3萬人。為使這些失地農民不因離開土地而生活受困,寶雞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2007年先后出臺了《寶雞市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試行辦法》和《關于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在收到良好的試驗效果后,2010年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寶雞市被征地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試行辦法》,先后在市區近郊6個村開展了試點工作。市里規定,國土資源部門在征地時在原有補償安置費用的基礎上,要新增加“被征地居民社會保障費”項目,按照相當于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兩項之和20%的標準征收,再將其中70%計入個人賬戶,作為被征地居民參加社會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補助資金,其余30%作為調劑金,由保障部門統一調劑使用。新《辦法》運行以來,該市已有20宗征地繳納了“被征地居民社會保障費”1958萬元。為籌集被征地居民社會保障財政補貼資金,市里還將每年土地出讓金的20%劃入“被征地居民社會保障資金專戶”。截至目前,市財政已為年滿16周歲以上的失地農民辦理養老保險補助3100萬元。
同時,寶雞市還從政策上鼓勵失地農民靈活參保,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一經參保,便可獲得實際繳費金額1/3的財政補貼;不具備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件的被征地農民則可參加“新農保”,不僅可享受政府“進口補”的財政補貼,同時還可享受“被征地居民社會保障費”的補助,增加個人賬戶積累。目前,全市已為近2000名參保的勞動年齡段人員辦理了向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有479人領取了養老金。
讓失地農民不失業是最大的民生保障。寶雞市還在征地時采取在規劃的商業地段預留三產用地的辦法,用于被征地農民發展集體經濟,從事第三產業,在門面房、物業經營等方面獲得持續收入。為了培養被征地農民的自我創業能力,市上還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免費就業創業培訓范疇,讓其享受培訓補貼政策,組織有就業創業愿望的被征地農民參加免費就業創業培訓,幫助他們實現就業、自主創業。陳倉區底店村失地農民搶抓市區東擴南移的發展機遇,努力參加各類培訓,全村工程機械經營戶已發展到163戶,從業人數282人,被譽為“西北工程機械第一村”,不少村民從事建筑建材銷售、加工修理、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現在的收入比種地時高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