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下稱《組織法》)有很多新內容,可能有的村官還存在疑慮。我就現實工作中遇到的情況,以及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結合新《組織法》的精神,談點認識。
“村改居”要有條件、有程序
這幾年我們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比較快,很多地方,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經濟發達村,有的已經改成了居委會,有的則希望村改居。那么,什么樣的村可以改,怎么改,現實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都是現在的熱點問題。
一些靠近城市的村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融入城市,是城市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村改居不能沒條件、沒規則。需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村委會和居委會在很多方面是有原則區別的。
首先,表現在產業方面的區別。農村以種田為基本產業,而居委會轄區的居民以工商業為就業渠道,基本上沒有耕地,農業已經沒有多大分量,務農的人也基本上沒有了。
其次,表現在產權上的嚴格區別,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村民非常敏感的事情。村民有承包地,有的可能在集體經濟組織中還有股份,有產權,大部分村委會還管理著集體經濟組織的活動,農村集體所有制從本質上來說也是農民所有制;而在城市居委會,居民有承包地或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占有股份的情況不多見。為什么村民對誰當村黨支部書記、誰當村委主任的關注程度,比城市居民對誰當居委會主任更高呢?因為村與農民的經濟利益聯系更加緊密。最近成都出了一個政策,村民進城可以帶著集體經濟產權股份,同時承包地也不收回。這是對農民利益的一個極大的認可,是我們黨和國家歷來不剝奪農民利益的主張的繼續和發展。
再次,表現在治理結構上的區別。村民有宅基地、承包地,村里的公益事業由村民來辦,而居委會居民沒有承包地等,城市的公共設施、社區公益事業由國家出資興辦,所以農村的治理結構要比居委會復雜得多,嚴密得多。它有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這樣的機構,新修訂的《組織法》又要求設村務監督委員會等監督機構,農村有會議制度、決策制度、執行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等一整套治理結構上的設計。
第二,農村社區不等于社區居委會。人們生產、生活的聚居地都可以叫社區,城市可以是社區,農村也可以是社區。過去國家對農村社區建設投入的欠賬太多,農村還有好多土路、沙石路,公共服務、醫療教育、社會治安管理都沒有強化到城市那種程度。國家現在提出來要搞農村社區建設,目的就是讓農民的生活環境更好,生活質量更高。
農村社區建設的方式與城市社區的也不一樣。城市社區的建設由國家財政包辦,農村則要發動群眾,好多地方還要靠村民集資、投工、投勞。盡管現在國家支持農村建設的力度越來越大,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單純躺在國家身上等支持還是不大可行的。
第三,村改居要有客觀條件。農村土地基本上被征用完,產業也不以農業為主,村民就業基本在工商業領域,村莊也基本上納入城市規劃區。
村改居的客觀條件具備后,一定要在產權制度上進行改革,不然,一系列問題就來了,比如,原有村民、外來“掛戶”人員都來分享集體的好處,尤其是征地款,該怎么分?是否允許外來人員參加村民代表會議?是否允許他們參加村委會選舉投票?所以,一定要解決產權方面的問題。
第四,村改居要有程序,就是要有過程。經過考察論證,村莊具備村改居的客觀條件,村民也有這個要求,并且村民會議通過了才能改。這涉及到村里整個體制的變化,是村里最大的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村民代表會議可以醞釀,但沒有決定權。村民會議通過、產權制度改革之后,要建立起新的經濟組織。
第五,需要有配套建設。要有規劃,要將居委會納入城市規劃區;要有社會保障,不能讓農民失去全部土地卻老無所養,否則,社會問題會隨之而來。產權股份的享有要有差別,社會保障也要有差別,差別是緩解利益矛盾的有效措施。這方面的安排要考慮貢獻,對村組集體有三四十年勞動貢獻的村民,在經濟待遇上跟新出生的嬰兒肯定是不能一樣的。村改居后,公益事業要納入城市建設,政府要把公共社會服務承擔起來,村莊原有設施要與國家市政管理接軌。農民進城以后,要成立現代企業的管理體制,以保障村民原有的集體經濟股份資產不流失,從而體現原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產利益和股份權益。
村民代表會議制度要完善
新修訂的《組織法》內容很多,村民代表會議是個重點。為什么要搞村民代表會議呢?農村的現實情況是,開一個村民會議很難,盡管一家出一個代表也叫村民會議,但召集起來仍然不容易。有的村甚至幾年也不開一次村民會議,這很不正常,最少一年要開一次。村干部不跟老百姓打交道不行,村民會議肯定要開,但要常開也不太現實,所以,村民代表會議就成為農村經常性的決策機構。村民代表會議經過授權以后,行使大部分的經常性的決策職能。即使是村民會議決策的重大問題,在籌備階段也要開村民代表會議提出初步意見。
顯然,村民代表會議很重要。那么,它在決策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是不要成為村干部擴大會議。村委會成員可以成為村民代表會議的當然成員,但是村委會成員在村民代表會議組成人員中最多不能超過1/5,這個數字限制得比較緊,4/5以上的成員應該是村民推選的代表。代表的名額,在常規情況下,小村不要少于20個人,人數太少,代表性不夠,一般來說,30~50人的情況比較正常。當然,特別小的村,比方說60~70戶這樣的小村,開村民會議就行了。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村民代表會議還是覆蓋了大部分的農村。
二是村民代表產生的程序要嚴格,不能走形式。有的地方為了控制代表人選,鄉鎮提出候選人來,這樣不好,與法律要求不相吻合。不要提候選人,要把這個權利交給村民,相信村民能選出合格的代表。選村民代表有兩種方式:按村民小組分配名額,或按5~10戶選1名代表。有了這種制度,就能保障村民代表與村民的緊密聯系,脫離村民支持的村民代表,其分量大減。村民代表決定的事,比村兩委更具有權威性,同時在執行工作中,村民代表也是村干部的“幫辦員”。好好地發揮這個組織和代表的作用,既尊重了村民的決策權,又會讓村干部說話做事更有權威,工作更得力。
三是要有例會制度。一個季度要開一次,如果大家有要求、有事項,還可以隨時召開。
四是村民代表說了算數。有一個村,村兩委打算在村民活動場所放7處宅基地,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時,到會的大部分代表表示反對。但是會后沒幾天宅基地全放出去了,以后再開會代表們便不再參加,因為村干部失信于民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的落實情況也要接受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如按時開會沒有,大事商量過沒有,需要上會的事情上會沒有。
五是法定提議的事項一定要開會通過。《組織法》規定有1/5的村民代表提議,應當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有2/3以上的組成人員參加方可召開,所作決定應當經過到會人員的過半數同意,才能有效。
六是村民代表會議不能完全取代村民會議。首先,村莊特別重大的事項,如村改居、產權制度改革、土地發包等,要經過村民會議通過。如土地承包是集體經濟事務,要按《土地承包法》規定的民主程序走,不能只搞村民代表會議通過。還有,一些決策權應在村民小組層次的事項,一定要尊重村民小組的自主權。我國大部分農村的土地所有權在村民小組,在這種情況下的相關決策就要開村民小組會議。再次,村民代表會議行使的職權要有村民會議授權,不能什么事都是代表會議說了算,要有授權程序。一般在村委會選舉產生以后,開村民大會的時候就要解決授權的事,起草一個意見,然后宣讀,大家都沒有意見,就等于授權了。
七是村民代表會議對村干部的民主評議要規范。過去民主評議沒這么大分量,新修訂的《組織法》規定,村委會干部連續兩次被評議為不稱職就中止其職務。既然村民代表會議的民主評議結果權重可以如此之大,就一定要把村民代表會議做實。一些地方過去搞評議,鄉鎮干部到村隨便找幾個人座談座談,村干部再推薦幾個人參會,就算完成了評議,現在這樣行不通了,因為評議結果涉及到對村干部能否有公正的評價,涉及到村干部的命運。我們要防止村干部受到不公正待遇,要給村干部申辯的機會。所以,村民代表會議對村干部的評議一定要規范,村民代表人數要保證,要把道理講清,防止民意被操縱,防止個別人用不良手段打擊村干部。
村委會的權力要歸位
目前,鄉鎮政府與村委會的關系遇到了一些新情況。
村財鄉代理現在占的比重很大,據農業部門統計,這個比重可能超過60%。人們通常的叫法是村財鄉管,規范的提法應該是村會計委托代理。對此,理論界和基層都有爭議,《組織法》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和要求。這件事要體現監督原則,不能剝奪村里的自治權力。也就是說,如經過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同意,鄉鎮政府的專業機構可以代理村財務會計事務,但代理是為村里工作服務,不能剝奪村干部管理村里財務的權力,不能剝奪村民的監督權力;要防止鄉鎮政府通過代理來控制村里的財務,削弱民主自治。在農村土地被征用過程中,有個別地方也出現過鄉鎮干部截留挪用集體款項的現象。這說明不僅村干部需要監督,鄉干部同樣需要監督。
目前,很多地方村干部的工資由鄉鎮發,實際上大部分的錢是財政轉移支付的。按過去的土話說,誰給錢我給誰辦事,但是村干部要明白,為村民服務是你們的基本職責,因為你們是村民選舉產生并對村民負責的,其次才是協助鄉鎮政府開展工作。因此,村干部不能因為錢是從上面來的,就只對上面負責,不對老百姓負責,那就錯位了。
《組織法》規定,給村干部發補貼,要經過村民代表會議評議,補貼多少與評議結果關聯。鄉鎮政府如果想給誰發多少就發多少,就不利于校正村干部的行為,不利于體現村民自治的原則。
另外,把村委會的公章拿到鄉鎮政府集中管理,這是違法的。有的地方規定這樣做了,要防止村民自治的倒退。村委會公章是自治權力的象征,是老百姓把“印把子”交給了自己信任的村委會執掌。不能鄉鎮政府說對村委會不放心,就拿走了。確實也有個別村干部讓人不放心,鄉鎮政府可以監督他們,但是要信任村民選舉的干部,相信村民的眼睛是最亮的,村民信任,政府就應該信任,個別人出問題另當別論。村民最關心村里的財產,他們的監督是自覺的,也是最得力的。鄉鎮政府要注意培育村里的監督力量,完善村里的監督制度。
有村干部反映說,他出門沒在家,征用土地的公章就被蓋了。這是與法律相抵觸的!村委會的權力一定要歸位!所以,《組織法》強調的村民監督委員會的監督作用一定要行使到位,村民監督委員會的建設一定要落到實處。
(本文是作者在《村委主任》雜志社首屆全國優秀村官征文頒獎大會上專題講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