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春不僅是安徽省歙縣吳川村的村委主任助理,還是吳川村“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中心”的常務副主任。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她為山村里的“一米陽光”。目前,張玉春主持的“吳川村留守兒童工作研究”已由有關部門申報為安徽省省級社科研究課題。
吳川村有54名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溫州、上海等地打工。辭別送行時,孩子父母從車窗探出頭含著淚水揮手無語,孩子們則用力掙脫爺爺奶奶的手,拼命地追著奔馳的汽車,等到望不見汽車的影子,就坐在馬路中間傷心地哭起來,路邊爺爺奶奶也在不住地抹著眼淚。
“那情景真讓人心碎!”張玉春回憶道。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照顧村里的留守兒童,張玉春把自己當時不滿7個月的兒子送回蚌埠老家交給父母。
張玉春說:“留守兒童工作最難的就是沒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沒有具體的管理辦法和人員?!痹谧咴L了當地的吳川小學、桂林中心學校和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家庭,掌握了全村留守兒童的年齡、學習、心理、父母務工地等具體信息后,張玉春建立了《留守兒童信息庫》;召集臨時監護人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幫助他們掌握一些正確的教育方法;安排中小學教師、村兩委干部、黨員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使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定時、定點、定人有序開展。
2007年底,張玉春找到桂林鎮婦聯主席呂家春說:“要解決留守兒童的根本問題,必須設法讓家長長期留在孩子們的身邊?!敝蟮?個多月里,她們跑遍了歙縣經濟開發區的企業,春節期間,把相關信息提供給留守兒童父母。現在已有5位留守兒童的母親留在本地就業。
2010年3月開始,張玉春聯合桂林鎮4名大學生村官,在吳川村建立大學生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規劃分三期,首期50畝,最終種植500畝。張玉春說,自己的動機很簡單,只是希望能為村民致富探出一條新路,好讓更多的家長留在村里,留在孩子們的身邊。
張玉春在不久前創作了一首《留守兒童心里話》:“遠方的爸爸我好想您快回家,遠方的媽媽我好想您快回家……我們是留守農村的孩子,也盼著快快長大,快快長大……”這首歌經《黃山日報》發表后,被黃山市文化局等單位評為市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