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真正的村民自治的突破口可能就在于改變以往村民代表的推選方式——村民小組內由村民自由組合進行推選
我是一名村民自治的踐行者,一次次的挫折,使我深刻地體悟到:實現真正的村民自治的突破口可能就在于改變以往村民代表的推選方式。所以,我想具體談談現實操作中的兩種推選村民代表的方式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種推選方式,就是在一個小組內由村民推選出若干名村民代表。這種推選方式極易被操控,即使不被操控,每一個都可說成是全組村民的代表,但顯然每一個代表都不可能代表全組村民,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代表誰,最后他們會發現自己誰也代表不了!這樣推選出的村民代表,背后好像有全組村民作依靠,但又會感覺到誰也依靠不上,這樣的村民代表又怎么會有力量承擔得起村民代表的職權呢?!
第二種推選方式,就是在主持者劃分的區域內推選出一名村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5~15戶可推選一名村民代表,現實的做法就是主持者劃分的每個區域的戶數要基本相同)。這種推選方式也很容易被操控:不同的區劃可選出不同的村民代表,而且這種硬性劃分的方式本身就很不民主,又存在著“拉郎配”的問題。這樣選出來的村民代表可能在對立的雙方中,自己都無所適從,他又如何有效地行使好村民代表的職權呢?!
以上兩種現行的推選村民代表的方式,主導權都在主持者(或村委會)手中,即在“上”,村民只能被動地成為被操控的對象,而且這樣推選出的村民代表如果出賣了村民的利益,村民還很難找到甚至找不到可以更換的辦法。
我覺得最民主推選村民代表的方式,就是由小組內的村民自由組合進行推選,自由組合的農戶在5~15戶之間都可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沒有禁止這樣做,也沒規定農戶數量一定要固定,所以也是合法的推選方式。這種推選方式對想操控選舉的人來說,是絕對不會采納的,但對村民來說是很容易被接受,也很容易實現的,只是以前不知道而已。
現在大量的農民外出打工,而且很多都是舉家外出。如果以現行的兩種方式推選村民代表,他們的權利和利益都無法得到保障;如果自由組合推選村民代表,這些外出打工的農民自然就會有親朋好友去聯系他們,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們的權利和利益就有了可信賴的人替他們去爭取和維護。
村民自由組合推選村民代表是基礎,如果村民再聯合給自己推選出的村民代表簽署一份委托授權書,那就會更具法律效力。這樣推選出的村民代表與村民之間有情感聯系,他們會油然生出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村民給自己選出的村民代表簽署委托授權書,就可以隨時更換不稱職的村民代表。
所以我認為,只有自由組合推選出的村民代表,才是實現村民自治最堅實的根基。
村委會選舉容易被操控的原因很多,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多數村民沒有一致的推選目標。一旦他們心中有了一致的目標,操控選舉的行為就很難成功。
在村委會選舉之前,有的鄉鎮政府會提出建議名單。他們知道建議名單會被大多數村民反感,但為什么還要這么做呢?那些拉幫結派競選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在全村人心中的形象,他們為什么還敢參與角逐,而且往往還能成為候選人并獲得成功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大部分村民沒有相對一致的選舉目標,都只是把票投給了身邊信得過的人,而操控者卻能把少部分村民的選票集中,反而能以多數票當選為候選人。
要改變這種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大多數村民要集中目標推選出他們都能信得過的候選人,與操控者(或其代理人)展開競選,方有取勝的機會,從而擊敗操控者。
那么怎樣才能找出大多數村民都能信得過的人呢?什么方法可行呢?
在海選村委主任候選人之前,借開各種小組會議之機,村民自由組合推選出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在一起溝通協商推選出小組代表,然后全村的小組代表在一起討論協商村委會的推薦人選,最后把這個推薦人選作為建議名單,由小組代表告之他下面的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再告之其組合內的村民,這樣,大部分村民也就有了一致的選舉目標了。
也許有人會懷疑,小組代表會不會被操控者收買了?我想這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小組代表在一起討論協商的只是推薦人選,村民會很容易地從他們提出的建議名單得知事實的真相,這時操控者也就難以達到他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