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建設新農村的理想,也帶著眾多的懷疑和觀望,2006年7月,周倍良來到北京市門頭溝區永定鎮壩房子村做黨支部書記助理。
初到壩房子村時,迷茫與無助讓他陷入了精神荒漠。在真實感受到理想與現實差距時,是壩房子村的村民用純樸的笑容和熱情的雙手接納了他,讓他做出既然來了,就要有所作為的決定。
來到壩房子村不久,周倍良迎來了一個挑戰。村里與一個私營企業就一塊承包土地產生了糾紛,問題拖了兩年多遲遲得不到解決。眼看著村里土地沒有收益,村干部和村民們干著急沒有辦法。周倍良建議村里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土地糾紛,并毛遂自薦擔任案件訴訟代理人。他克服了第一次代理訴訟案件的知識挑戰和錯綜復雜的案情困難,調查取證,查找法律法規,將破壞耕地、損害村集體利益的承包人告上法庭。經過一年多的漫長訴訟和大大小小十多次的開庭,43.5畝耕地終于回到了村集體手中。
通過這次訴訟,周倍良不僅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也讓村民看到了法律的力量,堅定了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解決矛盾糾紛的決心。身為村官,能用法律來幫助弱勢群體,周倍良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為了讓村民真正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和清華大學法學院取得聯系,在村里設立了法律援助站,長期開展公益性法律服務。并且在村里開辦法律學習班,由他擔任宣傳員。
此后村民有了矛盾糾紛,都會來找他咨詢,再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用暴力和蠻干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文明、和諧的糾紛處理方式在村里蔚然成風。2008年10月,周倍良被評選為中國首屆“十佳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