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村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后,發展的愿望尤其強烈。筆者認為,發展經濟,唯一的捷徑是艱苦奮斗,按照連續性發展規律辦事,具體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治土地,搞好農業。江蘇的華西村和河南的劉莊村發展經濟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從整治土地開始。華西村廣大群眾在吳仁寶帶領下,堵廢河、筑干渠,用8年時間,將原來七高八低的零星地塊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用史來賀的話說,劉莊村“先從平地改土抓起,全村人整整干了20年才把土地平整成四大方良田。接著,修橋建閘,打井架電,硬化渠道,實現低產變高產”。農業是基礎產業,是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整治土地,使農業徹底過關,就會極大地贏得廣大農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從而為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農業不僅具有發展經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功能,還有保護環境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下大力氣整治土地。
僅靠農業,農村、農民富不起來。但農業是基礎,牢固的基礎為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市場化農業,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規模化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且自身也可以成為某一區域具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
要干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大工程、難工程,最好首先從容易干好的農業做起。農業也是產業,干好了,自然會引出畜牧業、工業和服務業等產業。可惜,現在還有很多領導干部認識不到這一點,總認為搞農業出不了大成績。殊不知想出大成績,必須先出小成績。史來賀說:“有人認為干農業沒有出息,我偏干這個沒出息的事。我就包這1.5平方公里的地球,非把它修理好不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需要有這種精神。
第二步,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劉莊村發展多種經營的經驗是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十個輪子”一起轉。早在1960年代,劉莊村人均分配就達130元左右,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由于主要從事的種植業生產單一,所以1970年代后期一直徘徊不前。史來賀他們從實踐中悟出了“單靠刮地皮,一百年也富不了”的道理。很快,劉莊村經濟就上了一個新臺階。圍繞農業搞多種經營最簡單、最易行,大多數農民都能做到,因此,可以首先圍繞農業搞多種經濟,比如建市場、跑運輸、搞養殖、搞加工等。實踐證明,圍繞農業搞多種經營,既富民又富鄉、富縣。
現在實行市場經濟,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穩定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多種經營。多種經營是由農業到工業連續性發展不可逾越的一步。發展工業,特別是高科技工業需要很多錢,錢主要靠發展多種經營積累。如果說搞好農業是為了解決溫飽,那么發展多種經營就是為了實現小康。
當然,發展多種經營,也不只限于圍繞農業做文章。外出打工,也屬多種經營的范疇。
第三步,發展工業。這是劉莊村經濟再上新臺階的關鍵一步。1986年,劉莊村的經濟不斷壯大,先后建起了機械廠、化工廠等幾十個企業,但年總產值始終在1500萬元左右徘徊,人均分配停留在1500元左右。史來賀決定發展資本密集型企業——建華星制藥廠。藥廠的建成使劉莊村經濟很快再上了一個新臺階,1988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700萬元。
對劉莊村50年的發展變化以及這三步的辯證關系,史來賀總結說:“1950年代是低產變高產,改變窮面貌;1960年代高產再高產,糧棉雙豐收、雙貢獻;1970年代未到1980年代初,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給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工業發展了,既為建設現代化農業提供了資金,又為劉莊村農業、工業注入了發展后勁。”農業——多種經營——工業,就是劉莊發展經濟的三步曲。這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連續性發展過程,前一步為后一步打基礎,為后一步積累資金和技術、凝聚人才和人心,后一步又反過來促進前一步的發展。
對比劉莊村的做法,一些地方發展工業之所以失敗,筆者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按照連續性發展規律辦事,即發展工業前沒有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業和多種經營上。這直接導致兩個困難:一是辦企業沒有資金,二是老百姓沒錢消費。發展農業和多種經營是辦好工業的基礎。農業和多種經營還沒有干好,就把工作重點放在辦工業上,而且辦工業總是貪大求洋,這是1990年代大辦鄉鎮工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莊村發展經濟是按照連續性規律辦事,培養干部也是如此,即干部都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第一個臺階是預備干部;第二個臺階是代理干部,可代理生產隊長,或代理車間主任;第三個臺階是正式上崗,由群眾選舉,任期一年,也可連選連任;第四個臺階,被黨員群眾選舉為村黨總支委員或村委會干部。對比史來賀和劉莊的做法,一些地方選拔干部強調“選拔干部的力度,就是經濟發展的速度”。實踐證明,不按照發展規律辦事,促進的不是經濟發展,而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和形式主義,進而是買官賣官。當然,強調按照連續性發展規律辦事,決不是一概否認跳躍,有了機會,跳躍一下也是可以的,但跳躍過后,一定要補上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情。因為,只有發展好,才能發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