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知道膽囊結石是膽囊內發生結石的疾病,目前在我國的發病率已高達4%~7%。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改變,發病率還將不斷上升,成為了常見病和多發病。
經常不吃早餐,膽囊容易生結石
膽囊結石的成因非常復雜,與多種因素有關。任何影響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比例改變和造成膽汁淤滯的因素都能導致結石形成。如某些地區和種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飲食、長期腸外營養、糖尿病、高脂血癥、胃切除或胃腸吻合手術后、回腸末段疾病和回腸切除術后、肝硬化、溶血性貧血等。在我國,西北地區的膽囊結石發病率相對較高,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
但醫學界目前比較公認的高危險因素主要有三:其一為不吃早飯、不定時吃飯,以致膽囊長時間不收縮;第二是高膽固醇飲食:第三為糖尿病,以及門脈高壓等疾病所引發。
大多數人的癥狀不是很明顯
得了膽囊結石,大多數病人可無癥狀,僅在體格檢查、手術和尸體解剖時偶然發現,稱為靜止性膽囊結石。隨著健康檢查的普及,無癥狀膽囊結石的發現明顯增多。膽囊結石的典型癥狀為膽絞痛,但只有少數病人出現,其他常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膽囊炎。而多數病人僅在進食過多、吃肥膩食物、工作緊張或休息不好時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隱痛,或者有飽脹不適、噯氣、呢逆等,常被誤認為“胃病”。
當前有很多病人,誤以為肚子很痛、難以忍受,才是膽囊結石及膽囊炎的癥狀。其實不然,有一部分病人僅僅表現為消化不良,少部分病人癥狀表現雖然很輕微,但手術中卻發現膽囊炎癥很嚴重。
肚子上開個小口,就可拿掉結石
無癥狀的膽囊結石一般不需積極手術治療,可觀察和隨診,但下列情況應考慮行手術治療:①結石直徑≥3cm;②并發需要開腹的手術:⑨伴有膽囊息肉>1cm:④膽囊壁增厚:⑤膽囊壁鈣化或瓷性膽囊:⑥兒童膽囊結石:⑦并發糖尿病:⑧有心肺功能障礙:⑨邊遠或交通不發達地區、野外工作人員:⑩發現膽囊結石10年以上。
治療對于有癥狀和(或)并發癥的膽囊結石,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而不是藥物治療。與經典的開腹膽囊切除相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同樣效果確切,但損傷小,美容效果好,部分病人的腹部幾乎看不到手術疤痕的存在。
目前,仍有少數病人對微創腹腔鏡持懷疑態度,認為腹腔鏡手術去除結石不徹底,寧愿開刀,而不愿行腹腔鏡手術。其實不然。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具有同樣的功效,都是將膽囊連同結石“連窩端”,而且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的優點更明顯。
盲目保膽如同“埋”了定時炸彈
膽囊切除手術是一個全球統一的標準術式,但近年來,很多病人要求僅僅去除結石,而保留膽囊。“保膽”還是“切膽”,醫學界一直存有爭議,國內只有少數醫院在實施保膽手術,而且缺乏權威的理論支持。
不少醫生大力提倡保膽,致使很多患者以為保膽是項新技術,覺得保膽肯定比切膽好。其實,并非絕對如此。
首先,國內外文獻中關于保膽取石的復發率仍不低,膽囊炎仍然得不到根本的控制。甚至有專家說,盲目保膽等于在體內留下病灶,如同埋了一顆定時炸彈。
而且,不是所有的膽囊結石都適合保膽取石。目前,保膽手術僅局限于少數患膽囊結石的病人,前提條件是膽囊功能良好并且結石數量少、形態規整,膽囊長徑在5~8cm之間。
術后忌口態度,小心營養不良
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臨床中醫生常碰到少數病人,非常相信親友、鄰居等非專業人士的建議,而不采納醫護人員的意見,忌口太多,導致術后出現比較嚴重的營養不良。
正常的膽囊具有儲存、濃縮、排膽和分泌等功能。切除膽囊后,機體便失去了膽囊的上述功能。如果此時攝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較多,將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和影響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但經過一段時間(1~3個月)適應后,機體會逐漸適應和代償。
因此,在這一段適應的時間里,患者對脂肪的攝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一次不能吃含太多動物脂肪的食物,尤其是術后第一個月。一般采用少食多餐的辦法,一餐食量不宜過飽。根據對食物的耐受情況,脂肪控制從嚴格每日20克,過渡到每日40克。如食后不舒服,可酌情減少或不吃,經一段時間適應后,再逐漸放開對脂肪食物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