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回放
邱先生,55歲,年輕時很好運動,凡是競賽性活動,像打籃球、打乒乓球都能招呼一兩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人卻變得越來越懶,每天不是開會,就是坐在電腦前,懶得挪動腳步,坐著和站著活動的時間大約是4:1;時間久了,老是覺得肩部發緊、沉重,不是這里“受風”,就是那里疼痛,經常做按摩、拔罐,當時能好一些,可是過不了幾天又重蹈覆轍,就這樣,反反復復,不停地循環。
2010年11月中旬到外地出差時意外發生了:一天外出時,邱先生邊走邊打電話,沒注意看路,不留神被凸出地面的井蓋絆倒了,還沒來及反應,人已經被慣性甩了出去,反射性的保護動作致使頸部快速側轉以保護頭部,導致右側面頰挫傷,肢體無法活動,在地上趴了大約10分鐘的時間,雙側上肢從肩到手劇烈疼痛,繼之又出現麻木和軟弱無力,在同伴的攙扶下到附近醫院看病,拍了頸椎×光片,發現多節頸椎骨質增生,4~5椎間盤突出,4~6椎體形成骨橋;由于疼痛劇烈,立即轉往省會的三甲醫院就醫,在那里做了頸椎核磁共振檢查后,予以輸液減壓治療,由于效果不顯,疼麻難忍,醫院準備急診收入手術治療。
健康診斷
邱先生處于比較危險的狀態。原有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頸椎骨橋形成;意外的發生導致頸部快速、過度轉動使本已變形的頸椎間孔更加狹窄,壓迫了神經、血管,同時,向椎管內突出的椎間盤“碰”。了一下脊髓,從而出現一系列嚴重癥狀。專家認為:受傷后3天病情未再進一步發展,雖然目前狀態比較危險,但是頸椎手術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與保守治療的危險度基本對等。可以觀察3~4周,如果疼痛不減輕、麻木區域不縮小,上肢仍然軟弱無力,再考慮手術治療。
健康建有站
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尤其到40歲以后幾乎人人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頸椎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之為頸椎退行性改變。這主要與頸椎的特殊生理結構和活動有關,由于頸椎體積很小,強度最差但活動度卻大,且活動頻率高,因為最容易受損,發生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退行性改變本身并不算是一種病,就如同皮膚的皺紋一樣,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頸椎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生活環境、勞動強度、體育鍛煉、身體素質和遺傳因素等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年齡頸椎退行性改變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大部分頸椎退行性改變的患者不會出現任何癥狀,拍頸椎x片可發現有頸椎增生。倘若頸椎退行性改變進一步發展,骨質增生壓迫到了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交感神經后,由此引發頸、肩及上肢的一系列癥狀,即為頸椎病。
根據癥狀不同目前分為6型
1 頸肌型 因頸肩肌群軟組織損傷,導致頸部強直、疼痛,或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受限,也可出現頭暈的癥狀。
2 神經根型 因椎間孔變窄致頸脊神經受壓,早期癥狀為頸痛和頸部發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和支配區放射,有時癥狀的出現與緩解和患者頸部的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系;
3 椎動脈型 由于骨刺、血管變異或病變導致供血不足;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惡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癥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
4 交感神經型 因各種頸部病變激惹了神經根、關節囊或項韌帶上的交感神經末梢;表現為頭暈、頭痛、睡眠差、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惡心甚至嘔吐、心悸、胸悶等;
5 脊髓型 頸部病變導致脊髓受壓、炎癥、水腫等;可以出現、上下肢麻木、沉重、無力、不靈活等不適。
6 混合型 各型癥狀可以交叉出現。
造成頸椎病的主要原因:長時間的伏案工作、缺乏鍛煉、不良的生活習慣。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注意經常活動,保持正確的站姿、走姿、坐姿、睡姿,就可以預防脊椎老化提前出現。
疼痛、不適明顯時,可以采用對癥治療,口服藥物、局部外敷,還可以采用牽引、針灸、理療等方法綜合治療,手術治療效果不佳,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健康處方
藥物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神經營養為輔,疼痛劇烈時可服用止痛藥。
心理治療:臨床上常見患者心情好時,癥狀減輕,心情壞時,癥狀則比平時要嚴重。
這對頸椎病的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緒特別重要。心境、精神、思想負擔等這些雖說是精神心理活動,但可以影響人體生理功能,尤其對疾病的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按照這些心理規律,克服消極心理因素,發揮心理活動中的積極因素,喚起樂觀積極情緒,發揮機體的代償能力,盡快的恢復或改善。我們幫助他對頸椎病基本知識做了一般的了解,消除不適當的預測、誤解和錯誤觀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通過專科醫院專家會診,邱先生消除了恐懼心理,并恢復了康復的信心。
運動治療:鑒于當時狀態,不能隨意做按摩和牽引治療,需要選擇一種適合于他的保健操,既要有針對性,還要簡單易行,我給他挑選了“10點10分操”。
這個動作對頸部韌帶、肌肉是一種綜合鍛煉,可以緩解頸部的許多問題,如頸部不適,手指發麻,頸部發僵等,對預防肩周炎也有一定的效果。
練習要點:全身挺拔,雙手似鳥飛上下運動,做的時候,手臂盡量向后貼。
動作要領:身體挺直站立,收下頜、兩腳尖朝前,雙手側平舉(像鐘表中的時針、分針的9點15分的位置),然后雙手從側平舉(9點15分)舉到(10點10分)處,稍停留后還原。
練習強度:每天重復做200次,剛開始鍛煉時可以分成幾組完成。
自療效果
邱先生開始做操時起步很艱難,因為上肢無力,雙臂平舉維持在(9點15分)的姿勢不容易,再往上抬到(10點10分)的位置,還要來回反復,太費勁了;剛開始做3組就氣喘噓噓,有些力不從心,為了不做手術他就咬牙堅持,休息一會再做,第一天間斷地做了50次,每天加點量,第三天起床就發現疼痛范圍縮小了,近端的麻木減輕,這給他增加了極大的信心。第一周過后,每次可以連續做30次,每天達到200次,可以雙手端碗了,手指能按下飲水機的開關了,在那之后,疼痛、麻木、無力像被蠶食了似地一點一點地消退。第三周后癥狀明顯改善,上肢力量增強了,與受傷前無很大差別,每次連續做50~100次,一天做200次以上沒問題;感覺肩背發沉時隨時做上幾組,馬上就會輕松許多。
一個月后,盡管手指尖仍有麻木感,天涼時會出現手臂疼痛,總的來說,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發展。3個月的時候,勞累或久坐時還會出現指尖發麻,這時做幾組操就能緩解,現在,“10點10分操”已經成為每日必作的功課。
做操,不能消除骨質增生,不能趕走頸椎病,但是,做操可以使頸、肩、背部肌肉放松,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松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癥狀。做操,還可以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