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是某公司的高級白領,最近她老是感覺昏昏沉沉,好像睡不醒的樣子。早上鬧鐘響了半天,她就是爬不起來,結(jié)果上班還是遲到了。工作一整天也老是犯困,很沒精神,就想睡覺。由她起草的文件過去從不出錯,可這次卻錯誤百出,老板非常生氣。劉女士以為自己病了,來醫(yī)院看醫(yī)生。醫(yī)生告訴她,這都是“春困”惹的禍!
在一年天氣最宜人的春天,春困卻讓很多人感到無精打彩。在這春光無限好的季節(jié),人為何會發(fā)生春困呢?據(jù)科學家研究,由于人們的生理功能不適應季節(jié)性的氣候變化而發(fā)生的暫時性的生理反應因此而產(chǎn)生春困。在寒冷的冬天,人們皮膚里的毛細血管經(jīng)常處于收縮狀態(tài),血流量減少,汗腺、毛孔也相對增多,氧的供應量隨之增加,大腦在血液供應充足的情況下興奮性增高,使人們感到精力充沛。但到春天,氣溫開始回升轉(zhuǎn)暖,人們的皮膚血管和毛細血管也逐漸擴張,末梢神經(jīng)解除了在冬天里的那種緊張狀態(tài),血流量逐漸增大,因代謝增強,供應大腦的血流量相對減少J氧和能量的供應也隨之減少J從而影響大腦的興奮性,產(chǎn)生了困倦疲乏的感覺。再加上天亮得早,起床早,晝長夜短,就更容易產(chǎn)生“春困”。
從中醫(yī)五行學說來講,春屬木,正是肝氣主導的季節(jié),理應肝氣旺盛。而脾胃屬土,木克土、肝勝脾,人體從冬日時已陽氣消耗較多了,進入初春時容易陽氣不足,春雨紛紛時易水濕內(nèi)困,脾胃運化則不暢。因而在內(nèi)則陽氣不足,在外則有外邪(即水濕)入侵,加上春季比冬季代謝多,人體大腦供氧自然不足,于是嗜睡、疲困、乏力就出現(xiàn)了。中醫(yī)還認為,春季宜補肝。因肝血不足,或攝取不當、積勞內(nèi)傷,均可導致氣虛,使人感到精神疲乏、四肢乏力、懶言、易出汗等。此時,應選擇些甘平益氣、養(yǎng)血類補品,以益氣補虛。因此,春天合理進補能使人們順利度過春困時節(jié)。現(xiàn)介紹幾則排解春困的補方。
芪精大棗湯:黃芪15克、黃精10克、大棗6枚,加水適量,煎服。適合用于治療氣虛體弱,倦怠乏力等病癥。
補腦提神羹:銀耳6克、豬腦2副、黑木耳6克、香菇6克、鵪鶉蛋5只。將銀耳放入水中浸泡,揀去雜質(zhì):香菇切絲,豬腦去筋,蒸熟切粒;放入開水鍋內(nèi)煮熟,再放入去殼鵪鶉蛋,加入調(diào)味品和淀粉即成羹。日服2次,具有提神解乏的作用。
益智糖:核桃肉250克,搗碎:黑芝麻250克,紅糖50克。將紅糖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置于火上,熬至稠厚時,加入炒香的核桃仁、黑芝麻,攪拌均勻,再倒在涂有熟菜油的搪瓷盤中,用刀劃成小塊,貯藏于干燥處,備用。早晚各食3塊,具有補腎健腦醒神的作用。
鴿肉參芪湯:白鴿1只、黨參20克、黃芪30克、淮山藥30克。將白鴿切塊,放入沙鍋中,與黨參、黃芪、淮山藥同水煮。燉熟后,取湯飲,食鴿肉。可隔日服食1次,連食3--5次。具有提神解乏的作用。
砂仁陳皮鯽魚湯:春砂仁5克、陳皮1/4個、鯽魚1~2條(300~400克)、生姜3片。砂仁打碎:陳皮浸泡、去瓤:鯽魚宰凈,去腸雜,置油鍋慢火煎至兩邊微黃,鏟起。然后與生姜一起放進瓦煲內(nèi),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2個小時,調(diào)入適量食鹽和麻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該方有醒胃、清潤,具健脾胃、祛水濕的功效,是民間一道春困時的養(yǎng)生靚湯,男女老少皆宜,尤為適宜于女士之用。
白扁豆粥:白扁豆30克,蓮子15克,銀耳10克,大米100克,水適量。把白扁豆、蓮子、大米洗凈,銀耳用冷水發(fā)開后洗凈切碎,加入適量清水,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粥食用。本方具有益氣健脾、滋陰醒神的功效,適用于春季疲乏無力、精神萎靡不振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