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聽說如果用藥不慎,會引起藥源性發熱。請問是這樣嗎?何為藥源性發熱呢?
吉林市:金小華
金讀者:
藥源性發熱也稱為藥物熱,藥物熱是由于使用藥物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發熱,是藥物不良反應之一,為臨床常見的發熱原因之一。
典型的藥物熱一般在用藥7~10天后發生,若以前接觸過這次所用的藥物,則常在用藥后數小時內即出現發熱,個別病例可短至1小時或長達25天。藥物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任何熱型均可出現,多數患者僅表現為發熱,而無其他癥狀。少數患者癥狀較重,出現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寒戰等,部分病例伴有其他過敏癥狀。
除發熱外,還出現了皮疹、哮喘等其他過敏癥狀,尤其是原發病已有好轉,而體溫仍高,或體溫一度下降后再度升高,臨床上又找不到引起發熱或發熱加重的確切原因,均應想到藥物熱的可能性。停藥后體溫在24~48小時內回復正常,強烈提示藥物熱。若再次用藥后又再次發熱則確診無疑。再次用藥后常可以在數小時內引起高熱,甚至比原來的熱度還要高,如果不將致熱藥物停止,可能引起嚴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判斷藥源性發熱可考慮以幾項依據:①原本不是發熱的疾病,用藥后出現發熱;②原先是發熱的疾病,用藥后該病的其他癥狀都消失,惟獨發熱癥狀依然頑固地存在或加劇;③用藥后除出現發熱之外,有時還伴有皮疹、黃疸、胃腸道癥狀等過敏反應現象;④停藥后,發熱隨即會在當日或1~2日內消退。
對藥物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停用一切可疑藥物。補液有利于藥物的排泄,重癥患者可應用腎上腺素皮質激素,對高熱或超高熱的患者可同時應用物理降溫。但酒精過敏者,禁用酒精擦浴,禁用酒精做溶劑的氫化可的松。鈣劑、抗組胺藥、解熱鎮痛藥也能引起藥物熱,不主張使用這些藥物。
許多藥物均可以引起藥物熱,應用要有的放矢,指征明確,反對多、雜、亂。能口服則不注射,能單用則不合用,能少用則不多用,能不用則不用。對已經發生過藥物熱的患者,禁止用可疑藥物,以防重蹈覆轍。
——呂大夫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
編輯同志:
我一直有泡腳習慣。以往是自己燒水來泡腳的,可由于水涼得快,每次泡腳都比較倉促。前幾天我去購買了一個恒溫水溫的足浴盆,買回來后非常享受,因為我不用擔心水溫,又可以邊看電視邊泡腳,昨晚我不知不覺地泡了一個半小時,直泡到身體大汗淋漓時才舍得結束,但我卻發覺站起身后頭有點微微犯暈。請問這是什么原因呢?
昆明市:季慧茵
季讀者:
你發生的這一狀況,是由于腳部長時間浸泡加速了血液循環,導致頭部供血不足,身體脫水而出現的問題。用溫水泡腳,是國人由來已久的養生好習慣。盡管泡腳養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率,但是泡腳的時間并非越長越女子c醫學專家建議,以自己身體達到微微出汗時效果最佳,否則容易造成人脫水虛脫。
一般而言,泡腳在20~30分鐘為好,泡至身體微微出汗時最佳。因為泡腳主要利用水溫打通全身的經絡。“通則不痛”,身體出汗為經絡通暢的一個信號。但是如果身體大量出汗,體內水分流失過多會造成人出現虛脫的情況,特別針對一些身體虛弱的老年人,更需要時刻留心自己的身體狀況。
不過,針對寒邪入侵,寒濕阻塞經絡導致失眠的人而言,泡腳時間、熱量均可加大,以身體排汗量稍微偏大為好。這是因為寒濕入侵身體后,會慢慢下沉積累在腿部。時間一長,軀干以下的經絡會被寒濕阻塞,腿部經絡不暢時,也會影響整條經絡的功能。這時利用熱水泡腳打通經絡,寒濕可以隨著汗液排出體外,失眠情況自然會有好轉。身體大量出汗后,可以喝杯溫開水,甚至可以放些碘鹽入水中補充身體鹽分。
此外,應注意的是飯后不可泡腳。這與飯后不能運動、洗澡同一道理。因為胃部消化食物需要血液集中供給,如果此時血液、氧氣分散到其他部位工作,就容易導致消化不良。睡前泡腳后應立即保暖,否則皮膚毛孔張開,寒邪容易趁虛而入。泡腳時加入一些中藥,可以使藥效被皮膚吸收作用于人體。針對不同的人群,現推薦了幾個簡單的中藥泡腳方,具體是:溫通散寒用艾葉;高血壓患者泡腳建議用白醋;血液循環不佳的人,則用桂枝、紅花。
——呂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