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楊玉文,一位91歲的老太太,只念過一年私塾。一夜之間竟冒出寫書的念頭。一般人在耄耋之年早已是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但她不甘寂寞,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寫書。一本20萬字的《鬼子來了》的大作問世,一不小心成了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2006年。《鬼子來了》一書正式出版發行。圈內人戲稱楊玉文是當代的“女高玉寶”。
2010年12月。楊玉文還做客中央電視臺的《夕陽紅》節目,講述她的寫作故事。楊玉文說:“這么大年紀還能出書,還能繼續寫作,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36歲,給自己一個新
楊玉文出生于1920年,在過去兵荒馬亂的年代,她的父親從河北省帶著全家12口人逃荒到關東,在沈陽市(當初叫“奉天”)落腳。“九一八”后,日本入侵東北,她開始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先后輾轉于內蒙古、遼寧等地,在新中國成立前落戶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童年的時光是溫馨的,她曾受過一年類似于私塾的家庭教育,這在過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兒。她讀過《百家姓》、《千字文》、《名賢集》等啟蒙的書。
1948年,楊玉文和一個開照相館的男人結了婚,育有8個兒女。解放后。楊玉文賦閑在家,成了一名典型的家庭主婦。楊玉文有個習慣,就是非常喜歡了解國家大事,聽廣播、看報紙、講故事成了她的必修課。
2004年元月1日,在過新年這天,楊玉文作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她要親自執筆撰文,把自己的一生經歷當故事一樣寫出來。大家聽了,都笑得不行,當場好幾個人的肚子都笑痛了。
老年的楊玉文每天都要靠看電視打發時光,前兩年,楊玉文突然患了耳病,聽力一下子不行了,只看見電視上的人影晃動,嘴巴一開一合,可就是不知道人家說的是啥。從此,楊玉文無事可做,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兒女們擔心老人心里憋悶,在當地政府機關上班的女婿就常常前去看望老太太,每次都要找一些喜聞樂見的報紙雜志帶給老人看。楊玉文不看則已,一看就上癮,特別是報刊上連載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如果缺了哪期她非要讓人找來閱讀不可。
有一回,女婿來探望楊玉文老人,老人剛在報紙上看了幾個小故事,就把報紙一扔說:“哼!我肚子里的故事,多著呢!比報上的還有意思呢!”女婿一聽,就樂了,說:“媽,那你把肚子里有意思的故事寫出來,我看看咋樣,要是有趣,也給你推薦推薦到報社去發表。”當時女婿只是說著玩兒,想不到楊玉文還真把這事放在心上了。
楊玉文老人說話還真算數,每天早上,當陽光照進屋子里時,就已經準備寫作了。她用圓珠筆和小學生使用的方格本,趴在桌上,認認真真地寫起來。冬天屋子太冷,楊玉文每天只在陽光充足時寫兩三個小時。她還給自己搞了個規劃,要保證每天至少寫800字以上,寫的都是自己幾十年來的經歷或所見所聞。
由于潛心寫作,楊玉文與鄰居們的交往突然停止了,大家在一起談論時說這些天怎么沒看見楊老太太,有好奇的人到她家一看,呵!只見老太太正端坐在桌前寫寫畫畫的。有人立馬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大家到她家一看,都笑了,不過,都沒看明白楊老太寫的是什么。不識幾個大字的楊老太要寫書,鄰居們都笑岔了氣。一句話中有一多半的字是錯別字,不會寫的字就用圈代替,還有同音字,實在不會寫就空在那,等誰來就問一問再添上。你看看,這水平也能寫書?
人老了寫字很費勁,大家知道后就主動幫助她,楊玉文身邊的老師也多了起來。人一旦有了明確目標,思路也就順暢起來,過去的記憶像演電影一樣一幕幕展現,心想到哪兒,她就寫到哪兒。如果發現寫跑了題,她就立即糾正過來,回到主題上接著寫。
孫女給楊玉文找來一本新華字典,可她不會拼音,也不知道偏旁部首,有字典卻不會使用。“抓住誰就問起沒完!”楊玉文老人的女兒笑著回憶說:“我們一看見她拿著本子和筆走過來,撒腿就跑。”沒幾天,楊玉文寫書的事兒被傳得很遠,大家一提起這事兒,就笑得淌眼淚。
一直寫,堅持就是勝利
為了寫作,楊玉文的手凍腫了,兒女們看見母親鐵了心要寫書,都心疼了,他們在市里園林小區租了一問暖房,讓老人住進去,女婿還為老人找了一張辦公桌。寫作條件明顯改善,楊玉文寫書的勁頭更高了。她埋頭寫了3個月,大家也不知道她究竟寫了些什么。但看到老人從寫書之后,身體比以前硬朗多了,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大家也就開始支持老人寫作。
寫了3個月,楊玉文鄭重地將自己的“大作”交給了女婿。女婿接過一看,眉頭立刻就皺了起來。“這哪是寫的書啊?沒標點,沒段落,錯字連篇,無法讀成句子,寫的故事東一耙子西一扛子,婆婆媽媽的家庭瑣事,讀起來讓人如墜煙霧中。”女婿把岳母的“天書”束之高閣,不再理睬這件事兒。
隔了兩個月,楊玉文小心翼翼地問女婿:“我寫的那本書人家報社能不能刊用啊?”女婿不忍心“欺騙”岳母,就告訴她說:“寫書得先構思,列提綱,再行文。要把最有趣的故事寫出來才行。”楊玉文一聽就懵了,知道自己寫不好書,但她還是想知道到底怎么寫才能行。
不過,她還是悟出點名堂,有了首次失敗的寫作教訓,楊玉文開始研究起怎樣“構思”寫作。一到晚上,她就躺在床上思來想去地研究起來,再把故事按先后順序認真回憶,第二天把要寫的故事寫出來。一天,不服氣的楊玉文偷偷將自己寫的書稿寄到一家報社,結果一點消息也沒有。老人說:“自己寫的稿子寄出去后,就像懷孕的母親等待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一樣。”
一天,做過新聞記者的女婿閑來無事兒,他又仔細讀了一遍岳母寫的東西,竟然覺得還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老人的經歷是一部民間“史書”,非常難得。為了讓岳母盡快走上寫作之路,他去書店買了本蕭紅的《呼蘭河傳》,書中白描式的寫作風格很適合岳母參考借鑒。他還根據實際情況,給岳母制定了讀書和寫作規劃。參照計劃,老人要用1個月的時間看完《呼蘭河傳》后再找找寫作的感覺。
看過《呼蘭河傳》后,楊玉文覺得書中被開水燙死的“小團圓媳婦”、能說會笑的“王大姑娘”、憨憨的“馮歪嘴子”,寫得挺有意思,這些故事自己身邊就有。楊玉文還想起了自己苦難的身世,小時候隨父親一路逃荒要飯到沈陽城。母親生下弟弟后在貧困交加中病亡。小鬼子侵占東北后,一家人四散奔逃,姐姐累死,弟弟病亡,這太像《呼蘭河傳》里的故事了。楊玉文一下子來了寫作靈感,她說:“小鬼子來了,日子更加艱難,一家人拼命扛活,也吃不飽肚子。我要把這些故事寫出來,讓人們記住這段歷史。”
這回又寫了3個星期。楊玉文問女婿:“這幾篇稿寫得行嗎?”女婿認真地把岳母寫的文稿進行了修改,整理出幾篇寫得有趣的故事,第二天送到了一家報社。編輯一看,這稿子還真新鮮有趣兒。沒幾天,楊玉文寫的《當年皇姑屯》和《魂喪新火道》的“大作”就在《牡丹江日報》和《牡丹江晨報》上刊出來了。有了新“作品”問世,楊玉文別提有多高興了,一到晚上,她就在床上回憶過去的故事,第二天早上再試著寫出來。
很快,報社將稿費寄來了,楊玉文老人專門安排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特別請女婿、兒孫以及教過她寫字的左鄰右舍的老朋友吃飯。楊玉文老人饒有興趣地說:“我就是讓大家伙兒知道。以前有人笑話我,這是極其錯誤的看法,要盡快糾正才是。”此后,楊玉文老人寫作像上了癮,每天都要寫上千八百字,她的故事也越寫越有趣,越寫越精彩。
楊玉文老人的手稿很有個性,寫作語言用的都是口語,內文錯別字連篇,局外人很難看明白。女婿說:“我岳母每天寫書的時候,經常碰到不會寫的字詞,只好到晚上問別人后再一點一點地填上。”楊玉文老人也說:“第二次寫書連續寫了一年半的時間,手稿累計有三十多本,再經過女婿整理,女兒打印后才能正式拿出來示人。”她希望自己的書對社會有點用處,也算是記錄了過去那段苦難的歷史。
楊玉文還透露說,她特別喜歡寫詩。老人寫的“詩”都是些民間順口溜,這些順口溜后來在整理時都被刪去了,老人心疼不已。“我寫書不懂規范,也不講究寫法,心里怎么想,稿子就怎么寫。”當老人的手稿寫到三十多個筆記本時,女婿經過逐次整理后編輯成冊,取名為《鬼子來了》。整理后的稿件都加上了標點,修正了錯字別字,刪掉了原文中重復的話語。
2006年,楊玉文老人接到出版社寄來的樣書。她的處女作《鬼子來了》由東方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楊玉文出版的處女作在鄰近的朋友圈內引起很大反響。
黑龍江省一位社會學者讀了楊玉文寫下的這些故事后說,這些都是在歷史書中看不到的故事,楊玉文記下的這些文字很有歷史保存價值。
楊玉文老人出書的消息傳出后,很多親友都到老人的家里索書看。《鬼子來了》一書的問世,讓老人感到成功和自豪。如今,這個91歲的耄耋老人,成了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每天都有人向她索要書籍,每送出一本書,楊玉文老人都要在上面簽上自己的名字。高興的時候,她還會寫上幾句自己稱為詩的“順口溜”。
牡丹江市作家協會還為楊玉文老人紀實文學《鬼子來了》一書開了研討會。會上,市作家協會宣布了決定:正式吸收楊玉文老人為牡丹江市作家協會會員,并向省級作協予以推薦。
楊玉文老人每天的生活十分有規律。吃過飯后,她便看報、看新聞,然后去鍛煉。最近老人在報紙上看到可以到社區做義工,便詢問,義工可以做些什么。當她知道了義工是無償為社區居民服務時,也動了心,一直琢磨著想為居民們做點什么。楊玉文老人的二女兒說,她母親生活得特別充實,每天都會為自己安排許多事,或許這就是老人長壽的秘訣吧。
編后記:
中國社會即將進入老齡社會,如何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這是當前很多人都在關注的話題。
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最關健的是老人自己不頹靡。在這一點上,楊玉文老人的這些文字,給老年人提供了一個借鑒,八十不老,執筆不輟,日有所著,鍥而不舍,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人生的書是留給社會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