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非常注意藥物之間的配伍變化(如醫生常要求患者記住“這兩種藥不能一起吃,那種藥需要間隔2小時服用”等)。但藥物與食物之間也存在相互影響,這容易被忽視。其實,食物能影響很多藥物藥效的發揮,因此,藥師提醒:要想讓藥物發揮最好的療效,患者必須管住自己的嘴。
中藥忌嘴有講究
服中藥一般要忌食辛辣食物,如青紅辣椒、鮮干辣椒、胡椒面、芥末、生蔥、洋蔥、生蒜、韭菜、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豆蔻、生干姜、白酒等。蔥、蒜等做熟后辛辣味大減,食用禁忌可適當放寬。
服中藥忌食辛辣食物,多與所治疾病的性質有關。如熱病和陰虛,中醫所說的熱病主要指病人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干等癥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實火癥”或“上火了”。這時過食辛辣食物會加重內火,這對熱病來說等于火上澆油,同時也能抵消清熱及滋陰藥物的作用,因此,陰虛少津患者(常見癥狀是五心煩熱、口干咽煤,神煩氣粗,尿黃便干等)也不宜多食辛辣。
再如皮膚瘡瘍及痔瘡,皮膚瘡瘍多屬病菌感染性病灶,辛辣食物極易引起炎癥擴散、疔毒走竄,病情惡化。長粉刺者吃辛辣食物也會加重病情。辛辣食物還可引起肛門燒灼刺疼,增加肛裂、痔瘡患者的痛苦。辛辣食物能增加腸火,以致糞便過于干硬,引起便秘,并促使痔瘡出血;胃腸潰瘍及食管炎,過食辛辣食物會劇烈刺激胃腸黏膜,使其產生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潰瘍、蠕動加快、胃液過多分泌,從而引起胃疼,誘發或加重病癥;辛辣食物刺激食管黏膜,會加重食管炎、食管潰瘍;夏天中暑身體本已傷陰,再食辛辣食物會進一步傷陰耗氣,不利中暑后的康復;辛辣食物會引導血液流向胃腸,使腦部血流量相對不足,會加重中暑導致的頭暈、頭痛、四肢無力等癥狀。
另外,加拿大科學家的研究證明,艾滋病或帶毒者在服藥治療期間如果過食大蒜等辛辣食物,不但會使某些藥物失效,還有可能與藥物產生連鎖反應,使病人遭到危險。研究者還證實,姜、小茴香、豆蔻、姜黃粉等,均會對服藥中的艾滋病及帶毒者、心臟病及癌癥病人帶來危險,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西藥忌嘴早知道
很多西藥的化學成分與食物中的化學成分可以發生化學反應,不利藥效的發揮,因此需要忌口。如服用抗貧血的鐵制劑時,如果用茶水送服,鐵劑就會和茶中的鞣酸結合不能被吸收;服用優降寧、痢特靈時如果吃扁豆、香蕉、奶酪等食品,就會引起血壓升高;服用甲硝唑、頭孢類抗生素時如果不注意戒酒,就會引起面部發熱、面色猩紅、頭頸部血管劇烈搏動或搏動性頭痛,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惡心、嘔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跳加速、煩躁不安、視覺模糊、精神錯亂,甚至血壓下降、休克等戒酒硫樣反應;服用安眠藥期間飲酒還有生命危險。
另外,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油鹽醬醋糖,這些對藥效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吃降脂類藥物時,要不吃或少吃動物油,以增強降脂藥物的功效;服降壓、利尿類藥物時,盡量少吃鹽;服用優降寧、悶可樂時不可吃醬油,不然會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服用抗酸藥物、胰酶素、紅霉素、磺胺類藥物時,要少吃醋,以免藥物減效增毒;糖除影響降糖藥物的療效外,還可抑制某些退熱藥的療效。
飯前服或飯后服大有學問
研究還發現,服藥與吃飯的相對時間對藥效影響明顯。根據我國大多數人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可將基本用藥時間劃分幾種情況:飯前服是指藥品安排在進餐前30~60分鐘服用。目的是使藥物較快進入腸道,有利于腸道吸收,減少食物對其生物利用度的不良影響,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和利用。飯后服則要將藥品安排在進餐后30分鐘左右服藥,主要是為了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此外,餐中服藥是指進餐過程中服藥,藥服完后繼續用餐,目的是借助于食物中的油類促進藥物吸收或利用藥物阻止食物中糖分的吸收,加速血糖轉化。而“空腹服”則是指在8~10小時內沒有進食的情況,通常指晚上入睡后至清晨起床這個時間段內沒有進食情況下服用,目的是避免食物的干擾,讓藥物迅速地進入小腸發揮效力。
適于空腹服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部分驅蟲藥,如氯硝柳胺、奧苯達唑、鶴草酚;另一類是鹽類瀉藥,如硫酸鎂、硫酸鈉等。服用后應多飲水,使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服后4~5小時致瀉;第三為藥物是指食物的存在能降低其生物利用度的藥物,如四環素、利福平、雷米封等。在飽腹時服用可降低血藥濃度及吸收量,尤其是與奶制品及含鈣、鎂、鉍、鋁、鐵等食物同時服用時吸收受抑制。
適于飯前服用的藥物:可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的藥,如苦味健胃藥、龍膽、大黃及其制劑;收斂藥,如鞣酸蛋白,使藥較快通過胃人小腸,遇堿性腸液分解出鞣酸,起止瀉作用;胃黏膜保護藥,如胃舒平、三硅酸鎂、次碳酸鉍、胃膜素、胃必治等,使藥充分作用于胃壁;吸附藥,如藥用碳,此時胃內食物少,便于發揮吸附胃腸道有害物質及氣體作用;胃腸解痙藥,如阿托品及其合成品,可使藥物保持有效濃度,發揮較快作用;胃動力藥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均適宜在飯前服用,藥效更好。利膽藥,如硫酸鎂(小劑量)、膽鹽及腸道抗感染藥如磺胺咪、酚磺胺噻唑、諾氟沙星(飯前比飯后服用的血藥濃度高2~3倍)、希普欣、泰利必妥、黃連素、中藥丸劑、湯劑等,飯前服以使腸道藥物濃度不致過分稀釋;人參制劑、鹿茸精等一些對胃無刺激的滋補藥物,飯前服能使之較快通過胃入腸,不為食物所阻,從而較快吸收。腸溶片在飯前服用,可避免食物阻擋,較快通過胃部到達小腸發揮作用。
適于飯時服用的藥物:能及時發揮作用的藥物,如助消化藥、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及其制劑胃蛋白酶合劑、多酶片等,飯前片刻即可服用;油類、高脂肪食物有助于它的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如灰黃霉素、無味紅霉素等。
適于飯后服用的藥物:對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藥物,如消炎痛、乙酰水楊酸、硫酸亞鐵、金屬鹵化物(碘化鉀、氯化鉀、氯化銨、溴化鈉等);硝基呋喃類,如呋喃坦啶、痢特靈、強強力霉素等。在飯后服用可避免對胃產生刺激,因為這些藥物可引起惡心、嘔吐等消化道不良反應,重者可導致藥物性胃炎。阿斯匹林大劑量空腹可引起胃出血;與胃酸作用易被破壞或產生不良反應的藥物,如乳酶生空腹時服,乳酸茵活力受胃酸抑制療效大減;硫酸鋅在空腹胃液中與鹽酸發生反應生成有毒的氯化鋅;食物的存在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藥物,如地高辛、維生素B1心得安等屬主動轉運吸收的藥物,飯后用藥可隨食物緩慢地通過特定的吸收部位,使藥物可以得到較充分的吸收,以提高血藥濃度和藥物療效。
降血糖藥物藥效的發揮與服藥時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不按要求服用就起不到很好降糖作用。如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本脲(優降糖)和格列吡嗪(美吡噠)等,應餐前半小時服;瑞格列奈(諾和龍)、那格列奈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暫,餐前半小時或進餐后給藥可能引起低血糖,故應在餐前10~20分鐘口服;二甲雙胍要餐中或餐后服用;阿卡波糖(拜糖平)要進食第一口飯時同時嚼服,才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