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飯桌上常常有人喜歡談論一些醫學常識,有的人還談得頭頭是道,似乎十分內行,盡管此人從來沒有做過醫生;一些小報和小刊物也常常找來一些弄文舞墨者撰寫一些豆腐干文章,介紹一些醫院中沒有的治病偏方。
其實醫學中很多內容就是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無處不充滿了醫學常識,醫學并非那么高深莫測,但醫學知識也絕非那么簡單容易。因此生活中時常會發生許多對于醫學知識的誤解和以訛傳訛。
和一些低等動物運動的方式一樣,人體這種高等動物體內一些器官也有蠕動功能。我們吃下去的食物為什么總是向下走而不會朝上返出口腔?你做倒立動作時為什么照樣能喝水而且能吞咽下去?這就是消化道從上而下的蠕動作用(就像蚯蚓或蛇前進時一樣的動作)。一般液體食物從進入嘴巴到達胃里只要3~4秒鐘,糊狀食物約用時5秒鐘,固體食物8秒鐘,一般最多不會超過15秒鐘。到達胃內的食糜經過4~6小時,通過胃的向下蠕動,食物殘渣會逐漸排空,進入小腸,這些食糜的移動過程是依靠食管和胃向前的蠕動。而接下去的前進就要依靠小腸的蠕動了。一般小腸每分鐘蠕動推進的速度是每分鐘1~2厘米。再經過3~5小時食糜進入盲腸,再經過約10小時進入大腸,經過細菌的分解發酵這些食物殘渣轉變為糞便,并把許多水分重新吸收,腸道壁上的壓力感受器受到糞便的擠壓刺激,就會讓腸道發生反射性的排便動作,直腸發動快速向下的蠕動,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就能解出大便。
但如果腸道由于某些因素的刺激,發生了蠕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水分還沒有來得及吸收,大便,甚至食物殘渣“提前向下出口”,于是就會發生了腹瀉。
其實,腹瀉并非都是對人體不利的,在某些情況下腹瀉對人體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呢。所以,對于腹瀉我們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對策。如食物中毒或誤服毒物引起的腹瀉,應促進其瀉出,讓毒素盡早的從體內排除,故此時應慎用止瀉藥,不僅不應該使用止瀉藥,相反,應給予催吐藥和瀉藥,以促進毒物的排出。
從造成腹瀉的原因來分,有感染與非感染兩類。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如茵痢、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腸炎等;非感染性腹瀉常見于受涼、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及甲亢、糖尿病、尿毒癥等全身性疾病,甚至一些精神因素也會引起腹瀉。曾有一位女士與領導大吵了一場后立即發生了腹瀉,半小時內竟拉稀11次而引起嚴重脫水送急診室搶救。
如是因消化道炎癥而引起的腹瀉,則容易造成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可能會出現全身中毒癥狀,所以應到醫院進行診治,適當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還需應用抗生素。因此,感染性腹瀉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毒素,對人體有益,如盲目使用止瀉藥,就會使體內的毒素堆積,被機體重新吸收,而不能及時的排出體外,對病情反而不利。
一般來講,止瀉藥只適用于非感染性腹瀉,而感染性腹瀉一般不用,尤其是在急性期,炎癥及中毒癥狀(如高燒)較明顯、膿血便較多時,應視為止瀉劑的絕對禁忌;到了恢復期,病情明顯好轉,大便不帶膿血,僅是水分較多時,也可短時服用止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