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每年的兩會上,王隴德有關“控煙立法”的議案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去年,有20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在他的控煙立法議案上簽字。“這個議案我已經連續提了兩年,今年還要提控煙。”王隴德說。
今年,我在兩會上提交的議案是“關于盡快制定《煙草危害預防控制法》的議案”。
煙草煙霧是一種環境污染物質,它含有4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40多種物質具有致癌性,嚴重損害綠色環境,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過去的50年,全球科學研究從流行病、臨床、毒理學等多個不同角度證明了吸煙是肺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冠心病、腦卒中等多種疾病發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長期追蹤研究表明,煙草導致70%~80%的超量死亡,目前已成為全球前6位死因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還帶來社會和家庭損失,侵犯公眾基本的安全環境權利,已經成為影響全球人群健康的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WHO組織制定了《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并于2003年2月27日正式生效。
我國吸煙人數為3,5億,居世界之首,而遭受被動吸煙危害的人數更高達5.4億,其中15歲以下兒童有1.8億;2000年由吸煙導致的死亡人數近100萬,超過了艾滋病、結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殺死亡人數的總和。2005年煙草歸因死亡人數已達120萬。我國與吸煙和吸“二手煙”有關的疾病,如:腦中風、冠心病、糖尿病、肺癌和乳腺癌呈明顯上升趨勢,如不采取措施,預計到2020年死亡人數將達到200萬。
為應對這樣一種嚴峻的形勢,保護我國公民免受煙草煙霧的危害,我國政府于2003年10月簽署了《公約》。2005年8月,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批準了《公約》。2006年1月,《公約》在我國正式生效。根據《公約》要求,締約國必需在公約生效后的5年內全面履約。截止2011年1月,《公約》在中國生效5年,但我國控煙的效果微弱,吸煙率居高不下。經中外專家聯合評估,中國履行《公約》實施的控煙政策的總得分僅為百分制的37.3分;中國在控制二手煙暴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對煙草廣告的管制以及煙草制品加稅方面,均處在簽約國最末尾的20%位次之中。履約不力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當前,我國的履約工作進展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公約》第13條規定,“每一締約方應根據其憲法或憲法原則,采取立法的、行政的以及實施其他措施,廣泛禁止所有的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但時至今日,我國仍沒有出臺全面禁止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的要求。
上述問題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目前沒有一部全國性的控制煙草危害的法律是最根本的一條。對煙草使用進行法制監管是國際上有效控煙的成功經驗。為全面履行《公約》要求,作為負責任的締約國,中國有義務制定控煙的法律,在包括工作場所在內的公共場所禁止吸煙,以便有效地采取相關措施,控制吸煙,維護人民健康。
今年已經有540多位代表在這份議案上簽名。而且還有其他代表也提出了控煙的議案。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大代表關注控煙,促進控煙早日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