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可以講真話,我也可以只講算命的話。一個不要錢,一個貴死人。雖然都是同一個人的命運……”
這是《命運之輪》的開場獨白,一個八十多歲的吉普賽老女人,守在她臨產孫女的身邊,斷斷續續回憶著她坎坷的一生。吉普賽人本來自印度,15世紀初后定居歐洲中西部,多信仰天主教,他們在歷史上向來受人歧視。二戰中,吉普賽人和猶太人一樣,成為了納粹種族清洗的犧牲品。
《命運之輪》的作者維爾納#8226;弗里茨,是德國現當代作家,亦創作過很多優秀劇本。他1960年生于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慕尼黑大學上學期間開始創作并表演行為藝術和形體戲劇。1987年,他以長篇小說《小天使》奪得瑞士著名的羅伯特#8226;瓦爾澤文學獎。弗里茨將吉普賽人的命運比喻成在苦難世界中不停旋轉的輪子,即指舊的生命存在于苦難中,新的生命誕生于苦難中,苦難就是吉普賽人的永恒命運。除了死亡的漫漫長夜,沒有什么能使他們擺脫苦難。這部作品,顯示出了德國的哲學思想,人生就像一個輪子,沒有起點,沒有終點,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不知道何時才會停下,又或者說,這次的停下抑或是下一次的開始……
這是一部很“特殊”的單人劇,因為場上有兩位演員,一個是吉普賽老太太,一個便是她即將分娩的孫女米拉。全劇從頭到尾都是吉普賽老太太一個人在嘮嘮叨叨,而孫女米拉則沒有一句臺詞,伴隨著的只是零星的產前陣痛。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曲藝界的“逗哏”和“捧哏”,一個主說,一個配合,兩人一唱一和。不過這種戲劇形式,在國內我還是第一次接觸到,覺得很特別也很有意思。它很考驗演員的演技,因為這類獨角戲對演員的功底有很高的要求。據主創介紹,他們在排練的過程中,為了讓演員時刻保持一種積極的狀態,會做大量的身體訓練,從熱身訓練到之后的語音訓練。畢竟,讓一個28歲的女演員去詮釋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太有難度。
這部戲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女演員的化妝技術。它采用的是好萊塢的技術,整個制作耗費約1萬元,從烤模到成型歷經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一張臉皮的含金量絕對堪稱一流,這在國內舞臺劇演出中尚屬出現過。該劇的多媒體設計和演出結合得很好,在話劇中心演出后與觀眾互動環節中,有觀眾這樣評價:“這個戲是我看過的多媒體和整出戲結合得最好的一個。”的確,該劇的多媒體沒有以往的那種繁瑣,多了幾分簡約,卻足夠表達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