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開始
開始讓我好生感嘆
我崇拜學習
因為它是靈感之本
學習并非純是一種責任
而是與生俱來的
求學的欲望就是至高的靈感
路易#8231;康(Louis I. Kahn)是現代主義的哲學家,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建筑師,創作了博物館、大學和圖書館等文化建筑,亦于大學進行演說:“沒有光,就沒有建筑”、“生存的理由就是要去表達”、“學習的靈感源自生活”……
《路易#8231;康的時代和生活》就是由這些演說的片段所構成,一個關于建筑師、建筑、學習及更多的多媒體音樂演出。它由甘國亮飾演年老的路易#8231;康,場景是一個建筑講堂,內容是永恒的建筑文字與演說。
空空的舞臺,只一束定點光,光下白色雛菊兀自綻放,這應該是向路易#8231;康的致敬吧。戲未開場,已奠定了該劇靜態肅然的基調,在莫扎特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中,路易#8226;康的扮演者甘國亮緩步踱上舞臺。刺耳的鈴聲間斷響起,猶如學校的上下課鈴,他開始娓娓道來,那是路易#8231;康的建筑理念。此時,舞臺上只有他一個人的“符號”,一種“聲音”。
二十分鐘后,舞臺就只剩下多媒體影像、幻變的燈光,以及路易#8231;康上課的錄音。而該劇唯一的演員演出一個旁觀者,他在聽著Kahn的畫外音,在看著舞臺的變化。在這時,甘國亮不是一個“角色”,而成了一種和舞臺各種元素(光、聲音、空間)互動的“元素”,燈光、錄像和聲音才是主角。聲音和燈光影就像我們對空間的感覺,于是在多媒體和電子音樂的烘托下,影像中的建筑開始扭曲交錯,舞臺的空間也變得奇幻迷離。
看完此劇,不禁感嘆“路易#8231;康的時代”是如此詩意浪漫。反觀現下社會的實際,就像胡恩威所說的那樣:“學建筑的人,想的是當建筑明星,而不是當建筑師。”
選擇莫扎特的音樂,是因為很像路易#8231;康的作品,也很像導演胡恩威對于學習的感覺,“這作品的Melody(音樂)好像不太強,但結構設計得很像一個充滿陽光的空間。”胡恩威想要用音樂和光影來“談”學習,而“說”建筑似乎比用文字來得有空間。劇中轟鳴的電子音樂聲,震耳欲聾,這是導演的著意安排,“呈現出強烈的對比——你和聲音的對比,你在家不可能開那么大聲,這是一種實驗”。原來,他在實驗一種很單純的舞臺語言,一個多媒體音樂會,想與觀眾分享一些關于空間的感覺和經驗。
劇場應該是適合用來討論和探討有關建筑的媒介。劇場本身就是由時間和空間,燈光和聲音構成的,建筑也是一樣。“進念.二十面體”的演出一直都非常重視空間的處理,以及實驗與探索“舞臺空間”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可能性。
演出后,有觀眾質疑,演講錄音加多媒體影像又何必要搬上戲劇舞臺。胡恩威笑了,他覺得他就是想要達到“讀一本書”的效果。因為在這個影像的年代,文字也是影像。導演需努力去嘗試用多媒體重新建立與文字的聯系,并將閱讀引入劇場。
“Joy is the key word”,這句如念咒般反復的話語,在看戲之后的一個禮拜始終縈繞著我。看來,胡恩威成功地將路易#8231;康的理念以植入我腦中,讓我在劇中閱讀了他的豐厚并為之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