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想寫一出以小生、花旦為主角的戲,這樣的戲在戲曲舞臺上為數不少;一直想將古典名著搬上淮劇的舞臺,這種想法也不算稀奇;一直想在一部古裝戲中尋找與當下社會有關的話題,與年輕人息息相關的命題,然而三者兼而有之,似乎就不怎么容易了。那究竟該寫什么題材呢?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因為我們想將目標觀眾群體從淮劇老觀眾的身上逐步移向年輕人。
在尋找題材的過程中,元曲《拜月亭》(又名《拜月記》《幽閨記》)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戲劇史上,這出戲曾被很多劇作家改編過,也有不少劇團或選取其中一折,或全本上演,所以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挑戰。我開始思索一個問題——在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的前提下,如何去重新詮釋這出名著?我一直有個觀點,那就是即便中外名著,在改編的過程中,也得讓它符合中國國情或當下的人文關懷,否則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一味照搬照演名著,多少還是有些不妥。
《拜月亭》歌頌了王瑞蘭、蔣世隆這一對青年男女不顧門第、沖破傳統禮教、彼此忠貞不二的愛情,這正是我們目前這個物欲橫流、崇尚物質的社會需要召喚的,也是越來越現實的年輕人所缺失的,它是我創作的最初原始沖動。我想在自己的劇本中,重新塑造一對青年男女,他們對愛情至死不渝,為了誓言、愛情、信念甚至可以不惜拋棄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死,坦然;這樣的死,淡定;這樣的死,無悔!以此來喚回如今年輕一代對愛情的尊重、正視和珍惜,從而反襯出現代人十分物化的婚戀觀和價值觀。
然而,如此一來,我想創作的劇本似乎完全與原著的走向相反了。原先的大團圓結局成了悲劇,但竊以為這樣的改編,不是顛覆,因為最根本的主題沒有改變,而是希望原著得到升華,尤其是在查閱了資料后,始知在明刊本的《拜月亭》中,也并非全是團圓結尾的記載。劇本創作中,因為風格的緣故,我還將帶有喜劇色彩濃烈的《踏傘》、《姑嫂拜月》等情節剔除了,將原著中蔣世隆妹妹這個角色也一并拿去,全劇圍繞著王瑞蘭、蔣世隆、王鎮等人展開,令戲劇沖突更為集中,成了一出純粹的小生花旦戲。
因為不滿足原著與有些上演劇目中僅有姑嫂拜月一場,沒有真正凸顯“拜月”這個情節,于是第一場我便讓王瑞蘭與蔣世隆相遇、相戀,在拜月亭前,“十拜”拜月亭,盟誓此生不離不棄。到了結尾,兩人因圣上的賜婚而不滿命運不公的安排,分別來到拜月亭前再次拜月,并各自做出了殉情和棄官的人生抉擇:女子拋棄了生命,男子拋棄了從古至今最為看重的功名利祿,二人由此均得以解脫,最后邁入自由的境界。尾聲采用開放式結局,在大紅喜綢和濃烈的氛圍中,男女主人公身穿大紅喜袍上場,預示著天上人間的團圓,以此來警示觀眾珍惜身邊所愛的人和尊重內心的真愛,因為只保留了《拜月亭》中部分情節,故起名為《情鎖紅塵》。在我看來,人生在世,永遠被一“情”字所困、所鎖,這“情”字,包含愛情、親情、友情等人間真情。王瑞蘭的死,并不是簡單的殉情,是蔣世隆的真情、父親王鎮的親情,讓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最終選擇了死亡。正如全劇沒有一個反面人物一般,他們均出自內心最真誠的愛,可卻讓對方深陷這萬丈紅塵之中,而“紅塵”二字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到了唐朝,使用更為頻繁。
當初在選定題材之后,有一個新的課題擺在我的面前,那便是選擇文學意蘊如此深厚的古典名著,是否適合淮劇這一鄉土氣息十分濃郁的劇種?以往的淮劇舞臺上,雖然也呈現過類似改自元曲的題材,可是,往往把其一淮劇化,名著便失去了其深厚的文學底蘊,成了通俗易懂的鄉間民謠,這絕不是我所想要的!
我想要的是一種區別于以往淮劇的風格,我想要的是清新、雅致、唯美的韻味,我想要的是由邢娜扮演的王瑞蘭、邱海東扮演的蔣世隆清麗脫俗地站立在舞臺上。然而一直以來,精致、典雅似乎只屬于昆曲和京劇,那么,淮劇能否排演出這種味道?如果淮劇雅致了,那么會失去它原有的“草根”特性嗎?但如果在不失淮劇特色的基礎上,又是否可以做到雅致?這些問題一直困繞著我。
也許到了該嘗試、創新一回的時候了,如果不嘗試,我們永遠不知道其結果。上?;磩F之所以成為上?;磩F,是因為在上海,淮劇已經與這座大都市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在這里,淮劇和上海一起風風雨雨走過了這么多年;在這里,來自鄉間的淮劇已然感染了這個大都市的洋氣和大氣。
在與導演劉定華說了《情鎖紅塵》的文本追求后,我們一拍即合,我所想要的,也正是他所感興趣的,于是這開始成了編導共同的追求。導演在舞臺呈現上體現了唯美、空靈、精致,與劇本一脈相承,在舞臺調度上,不局限于戲曲,更大膽地借鑒其他的樣式。特別是在跟舞美設計黃星談舞臺構想時,和導演同為年輕人的黃星積極性一下提高了很多,很快拿出了好幾份設計稿,均是追求簡約、寫意的風格。當然,在排演過程中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這樣的突破,也遭到過別人的排斥和質疑,好在劇團的領導一直很支持我們,讓我們放手去實踐,至今來說,還沒有過一個劇組的編、導、主演、舞美、燈光、服化等部門是清一色啟用年輕人的。當然,在唱腔的設計上,我們還是請了劇團資深的左毅老師,因為我們深深地知道,在文本的韻味上可以有所追求,在舞臺的風格樣式上可以有所突破,但在淮劇唱腔上,一定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淮味!畢竟我們的創新和探索,必須站在繼承淮劇傳統經典的肩膀上。于是,《情鎖紅塵》選用了淮劇觀眾耳熟能詳的老淮調、小悲調、自由調等等,并在這些“老腔老調”的基礎上,請來了音樂學院的高材生為我們作曲配器,主題歌甚至大膽地用普通話演唱的方式去體現主旨……
我們所做一切的一切,均是為了展現淮劇的另一面,即為了爭取到一批年輕的淮劇觀眾——讓年輕人試著去走近、了解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淮劇。
淮劇《情鎖紅塵》演出了,我們急切地想要聽到觀眾的反響。從首演的兩場來看,基本得到了新、老觀眾的認可,甚至很多從沒接觸過淮劇的青年觀眾,都被煥然一新的“淮味”所折服。我知道,一出新戲的首演,仍然會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好在我們能在演出的過程中慢慢去體味、頓悟,加之專家老師們從中點撥,也讓我們開始深思,考慮下一步的修改方案。為此團領導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作為主創人員,不能一味地迎合,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變淮劇觀眾——改變他們的審美方式、審美情趣、欣賞習慣,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需要的恐怕是幾臺像《情鎖紅塵》這樣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