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是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組織承辦的一年一度的國際戲劇盛會,自2005年至今已是第六個年頭了,素以當代性、先鋒性吸引人們眼球。此次2010 ACT,來自芬蘭、以色列、愛爾蘭、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戲劇藝術家參與其中,參演的劇目包括了肢體劇、默劇等多種戲劇表演形式。
然而,當整個戲劇季塵埃落定之際,卻席卷起了筆者心頭陣陣疑惑:當困惑困住人們之際,當代戲劇是否也被困住了呢?
困惑一:返古還是新潮
《空手》是一出韓國啞劇,是以韓國傳統儀式和薩滿教為基礎的視覺表演。如此這般“返古”,著實讓人無法承受。雖說戲劇始于祭祀,但活在當代的我們是來看戲的啊。
香港進念#8226;二十面體《路易#8226;康的時代和生活》,用文字、錄像、音樂、語言構建出了一個建筑講堂。雖說多媒體、電子音樂、光影交錯間拓展了舞臺空間,讓這出戲看起來很是新潮,但卻新潮得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我們究竟是在看戲,還是在聽講座?
困惑二:戲劇與文學
以色列話劇《艾維雅的夏天》、愛爾蘭獨角戲《白鯨記》,都改編自同名小說。當前,小說改編戲劇之風盛行,但像她和他那樣在戲劇舞臺上極致地去表現文學性,而將戲劇性擱置一邊的,倒是鮮見。如此“閱讀式”的舞臺呈現,看上去似乎是讓整個劇場靜止了,甚至靜得可以讓你專心看他背書。但讓人疑惑的是,缺乏更多的解讀與更多的動作,那還不如回家自個兒看得了,又何必進劇場看你讀?或者說劇本朗讀會還更有戲一些呢。
困惑三:說還是不說
本屆戲劇季最顯著的特點便是,要不說個不停,要不就一字不說。有一個人說滿整場的《艾維雅的夏天》、《白鯨記》,也有整場不說一句的《空手》、《箱》、《蟲洞》,還有說一半不說一半的《路易#8226;康的時代和生活》。
一個人的戲劇難免絮叨,以往的那些是盡量要做得戲劇一些的,沒有動作也至少要讓敘述更戲劇化。而肢體劇也難免讓人無語,以往都是盡量努力讓肢體與劇掛上鉤,沒有語言也至少讓動作更有意義,但這次似乎不然。其實一個人的敘述也可以很精彩,肢體劇也可以充滿戲劇張力,但他們的基礎不都首先應該是戲嗎?
困惑四:戲劇怎么了
以上困惑,歸結到底,總免不了對于戲劇性的探討。于是筆者產生了更大的困惑,當代戲劇還是不是戲?
當電影、文學、肢體戲等強烈沖擊著戲劇,戲劇將何去何從?!戲劇形式發展的“提純”和“雜交”應該是兩個不同的趨勢,戲劇形式的多樣化實驗性雖是必然,然而歸根結底終究是“戲劇”而不是其他。請將行為藝術、舞蹈、音樂與戲劇區分開吧。雖然這是個融合的時代,但還請把握住戲劇的主體。要想搞行為藝術,就去雙年展和藝術館,完全不必將它搬上戲劇舞臺。
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的宗旨是推介最當代的、最新的戲劇作品,所以此次戲劇季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該國家和地區戲劇發展最前沿的創作情況。那么,如果這些戲劇真的代表著這些國家的最新、最當代,那么筆者不禁要問——當代戲劇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