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塔》是一出膾炙人口的傳統劇目,百余年來久演不衰,江蘇一帶流傳一句諺語就戲稱:“拔不盡的蘭花,贈不完的珠塔。”
《珍珠塔》,又名《花園贈珠》、《明月珠》。京劇、越劇、川劇、徽劇、黃梅戲、秦腔、花鼓戲等各地方劇種都演過這個劇目,不過應以錫劇《珍珠塔》獨占鱉頭最具影響,該劇還曾在1961年由香港華文影業公司攝制成彩色戲曲片被搬上銀幕。
《珍珠塔》的故事情節曲折傳奇,原劇本有十幾本之多。它敘述明代河南大族方家被奸臣陷害,滿門抄斬。方卿母子逃出虎口幸免于難,但流落墳塋,生活艱難。方卿此后赴百里之遙的襄陽,向姑母方朶花求助。誰知姑母勢利刻薄,不肯借貸,反而予以諷刺挖苦嘲笑。表姐陳翠娥得知,不滿家母行為,盡力挽留方卿,但被拒謝,便假借贈送點心,把價值連城的珍珠塔暗藏于盒內交方卿帶回。姑爹陳培德獲悉也追趕勸留,但也被方婉辭,陳執意要將女兒配方卿,方深受感動應允。孰料,歸途中珍珠塔被盜賊邱六橋劫走。幾經周折贓物又為陳蒙所獲。翠娥見塔誤為方卿被害,悲痛成疾。不久。方卿考中狀元,官封七省巡按,便扮做唱道情的到陳家相譏,遂被方母得知訓斥解圍。姑母十分窘迫尷尬,為守諾言,只得頭頂香盤,跪接侄子,翠娥與方卿相會互訴衷腸,兩家終于聯姻完婚重修和好。
《珍珠塔》的“見姑”、“贈塔”、“羞姑”三場戲,是全劇情節發展的高潮,凸顯精彩。在“見姑”中姑母有段諷刺挖苦的比喻,可謂句句語言犀利,刁鉆刻薄;方卿也不甘受辱理直氣壯,針尖麥芒地“回敬”姑母。唱詞如下;
方朶花: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除非是滿天月亮一顆星。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鐵樹花開結銅鈴,
毛竹扁擔出嫩筍;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黃狗出角變麒麟,
老鼠背上好騎人;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滾水鍋里結冷冰,
曬干鯉魚會跳龍門;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西天日出往東行,
東洋大海起蓬塵;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除非是文式百官死干凈,
宗師大人瞎眼睛。
你文不成、武不精,
只好籃一只、棒一根,
街前街后討飯吞,
做一個伸手大將軍。
方卿:
姑母勢利太欺人,
一點沒有骨肉情,
銅錢不借倒還罷,
反將我從頭嘲笑到腳跟。
我情愿揩干眼淚別處哭,
討飯也跳過陳家門。
君子受刑不受辱,
餓死不吃你陳家食,
我是凍死不穿你陳家衣,
窮死不用你陳府銀,
從今后有官再到襄陽來,
無官不進你陳府門。
姑母方朶花一副橫蠻傲氣的腔調,挖空心思搜肚刮腸用盡惡語中傷、奚落咒罵侄兒方卿。方卿在忍無可忍中憤慨地反擊姑母的凌辱,充分體現出方卿的傲骨。此戲扮演姑母的有錫劇優秀旦角演員汪韻芝,她把一個刻薄勢利、虛偽假意的人物表演得活龍活現入木三分,被“贊譽”為天下最壞的姑母樣板。
錫劇“彬彬腔”創始人王彬彬,是位杰出的小生演員,他扮相瀟灑大方,嗓音清脆明亮,爽朗悅耳,所唱的錫劇“大陸板”被戲迷贊美為百聽不厭的“鄉韻之冠”。他演的方卿,堂堂正正,其演技有爐火純青之境,和汪韻芝合作演出的“見姑”旗鼓相當,是最佳的優秀拍檔。
《珍珠塔》“贈塔”一折,“也是深受戲迷喜歡的一場戲。其中表姐陳翠娥由大名鼎鼎的“錫劇梅蘭芳”梅蘭珍飾演,她創立了錫劇的優美流派——“梅派”。
“贈塔”中陳翠娥與方卿的對唱堪稱經典杰作。當方卿受到姑母羞辱后憤然離開,陳翠娥聞訊趕來給方卿賠禮送行。方卿滿腔怒火,陳翠娥柔情蜜意,兩人相遇,在情感上形成強大的反差。其問,雙方一問一答,饒有風趣,令這段戲成為后來我國戲曲舞臺上各劇種移植借鑒常演的保留節目。
梅蘭珍擅演悲劇,她與越劇戚雅仙、滬劇楊飛飛、評彈徐麗仙被稱為是著名“悲旦”四姊妹。梅蘭珍的唱腔音色華麗優美,甜糯脆嗲、板式變化多端,旋律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是錫劇舞臺一枝絢麗的蘭花。錫劇素有“太湖一枝梅”之稱,這和梅蘭珍等藝術家對錫劇事業的貢獻有一定的關聯。
“羞姑”這場戲是全劇發展的高潮。方卿中得狀元,被封為七省巡按,衣錦還鄉,春風得意。想起當年在陳家受辱的情景,方卿義憤填膺、忿忿不平,決定扮做唱道情的去姑母家出口怨氣。此時的方卿,躊躇滿志、揚眉吐氣、悠然自在的心情,與此前的神態截然不同。在唱詞中,有三個“娘說我”,反映出方卿的自豪、自信和自傲。
方卿:
娘說我頭兒圓圓生得好,一定要帶烏紗帽,戴了紗帽還嫌小,脫落紗帽換相雕。
娘說我虎背龍腰生得好,一定要穿炎紅袍,腰束金鑲白玉御骨套。
娘說我三世修來一雙羅漢腳,一定要穿粉底皂,御遴街前七道后七道,開鑼喝道真光耀,金鑾殿進迷出出,出出進進,搖搖擺擺,擺擺搖搖見當朝。
王彬彬與汪韻芝兩位錫劇表演藝術家,在戲里均有啦色上乘的演技。錫劇的唱詞,雖說帶有地方鄉音特色,但這也是地方劇種與國粹京劇之區別所在。它文字上的創作處理,一般平白直言通俗,略具方言氣息,與京劇、昆曲講究尖團、平仄、十三轍有較大不同。不過舞臺藝術的表演是相通的,所謂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只要兩者有機結合、水乳交融,就會形成藝術作品雅俗共賞的精妙之處。
錫劇與越劇、黃梅戲是我國三大地方劇種,具有相當的藝術地位與影響。筆者在上世紀50年代初,曾在上海福州路(四馬路)同樂戲院看過錫劇前輩李如祥、小葡萄、吳雅童、王漢青等藝術家表演的《珍珠塔》、《玉蜻蜓》、《孟麗君》等優秀劇目。據《錫劇傳統劇目考略》記載:“《珍珠塔》是錫劇流傳最早的傳統劇目之一。早在1917年,就由無錫灘簧藝人袁仁儀(又名袁老二)將它搬上錫劇舞臺,初演于剛剛開張的上海大世界游藝場。并與李庭秀措檔,由勝利唱片公司灌制了錫劇第一張唱片。”當時錫劇所受的重視與青睞由此可見一斑。
錫劇《珍珠塔》演出史上還盛傳過許多趣聞軼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江蘇省舉辦“錫劇流派會演”,很多著名演員會串演出《珍珠塔》和《孟麗君》兩劇,轟動江南半壁。后來,上海電影制片廠與無錫市文化局簽約計劃拍攝《珍珠塔》。可是到了開拍之際,風云突變。有評論稱它是歌頌一個以勢利反勢利的得勢小人方卿,遂使上影廠的拍片計劃流產。后來,香港華文影業公司拍攝的《孟麗君》、《珍珠塔》兩片,不想也惹出麻煩,在香港放映時遭到某國大使館的非議。為此,考慮到外交影響,周總理指示花巨資買回拷貝,封存庫底,故至今沒有公開放映過。
1962年秋,王彬彬、梅蘭珍、汪韻芝應邀赴北京中南海,為毛主席清唱《珍珠塔》中“贈塔”與“夸富”兩折,受到鼓勵和表彰。由此,《珍珠塔》的音像資料一版再版,唱片突破百萬張,還獲得1989年全國首次頒發的“金唱片獎”,為江蘇錫劇地方劇種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斗寒吐艷、永不凋零的太湖一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