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繩記事到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從竹簡刻字到活字印刷再到傳統紙質出版,技術的進步在不斷的改變人們記錄和閱讀的方式。而如今人類文化的傳承已經展現出一種新的方式,那就是“數字出版”。數字出版自上世紀90年代雛聲初啼以來,任何一個先知都無法預言數字出版將會有怎樣的未來,將會結出怎樣的果實。十年磨一劍,數字出版不經意間已經占領了750億元產值的高地,而“中華數字書苑”更是以“國禮”的形式走向世界。那么數字出版將以什么樣的姿態來迎接未來,是曇花一現還是一飛沖天?
各位看官稍安勿躁,權且斟酒沏茶,聽我一一道來。
數字出版行業進入戰國時代
在走過了“強國”的10年后,政府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富民”。因此,消費升級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而推動消費的重點也開始從物質消費逐步向更高層次的文化消費過渡。近年來,國家的十一五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關于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出臺對數字出版均有所涉及,在國務院下發對新聞出版總署的新“三定”方案中,更是新設了科技與數字出版司。
內容提供商、運營商、終端硬件商紛紛磨拳擦掌,枕戈以待,開始在數字出版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開始布局。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于是2010年開始,國內電子閱讀器市場硝煙四起,以漢王科技(漢王)、方正集團(文房)、大唐電信(AirPaperTD)、津科電子(翰林)、長城電腦(長城)、金蟾軟件(易博士)等為代表的40多個品牌,100多家終端制造商毫不猶豫的加入市場爭奪,跑馬圈地。同時以盛大文學、中文在線、番薯網等非傳統出版內容提供商則在圖書內容平臺構建方面不遺余力。番薯網開始構建自助出版平臺,并計劃明年上線1000部圖書。中文在線則“深挖洞,廣積糧”目前已與國內400多家出版機構、2000多名作家簽約,把每年紙質圖書市場的30%-50%納入旗下進行數字化發布。盛大文學更是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及良好的客戶粘度建立起一條集網絡出版、手機閱讀、傳統圖書、游戲動漫、影視文化于一體的生產線。在運營商方面,中國移動斥巨資打造浙江手機閱讀基地,中國電信則推出天翼閱讀平臺,中國聯通與Iphone通力合作,數字出版領域也成為運營商的必爭之地。
在這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局勢下,大浪淘沙后,到底誰能成為數字出版產業鏈的主導者?誰能成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北京商易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成勇認為,“理論上,數字出版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有整合產業鏈的可能性,內容提供商、技術提供商、平臺運營商、電信運營商、渠道商、終端制造商都有整合產業鏈的可能性”。
套用一句廣告詞“Nothing is impossible”。
數字版權,數字出版發展的支點
數字出版漸行漸近,前景廣闊。然而版權保護環境決定了產業的未來,版權的價值決定了產業的規模。
目前數字出版的主要產品分為三大塊,即大眾出版、專業出版和教育出版。形態包括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文學、網絡地圖、數字音樂、網絡游戲、網絡動漫、手機出版物(彩信、彩鈴、報紙、期刊、小說、游戲)等。與傳統出版作比較,不難看出,傳統出版的印刷和配送環節基本上占成本的70%,而數字出版印刷和配送的成本基本為零,因此各方面利益分配的規則面臨改寫。可以說,數字出版行業發展的基礎是數字版權,而數字版權的核心在版權的利益平衡。這種利益平衡應盡可能的兼顧版權人、公眾、版權所有企業等多方面的平衡,達到多贏。
在國內,最不缺的就是盜版,版權問題長久以來都沒有得到解決,而且這個問題恐怕還會一直延續下去。2010年4月1日起,新的《著作權法》開始實施,首次為保護版權和版權交易提供了正確的法律依據,對著作權保護、聯網著作權、著作權集體管理方面均有規定。這標志著數字版權的保護進入了良性軌道。與此同時,通過數字版權管理(DRM)技術,出版商可以對數字出版進行全程加密監管,如終端類型,復制次數等,也改善了版權保護的技術環境。
版權保護,任重而道遠。如果不盡快解決這個問題,數字出版將重蹈中國mp3市場的覆轍,整個產業將會受到沉重的打擊。
內容為王OR終端為王
首先要明白的是,數字出版不等于終端閱讀器,閱讀器只是數字出版的最后一環,也就是和用戶之間的“最后100米”。終端能帶給用戶不同的閱讀體驗,但是卻無法真正的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無論是國外的iPad可以收看《紐約時報》數字版內容,還是國內的易博士推出廣州日報移動數字報紙、方正番薯網的建設、中國出版集團采用甲骨文公司的Oracle解決方案,我們都可以看到,網絡、終端、內容已經成為數字出版的三要素。而數字出版的核心內容正是內容資源的建設。亞馬遜kindle提供超過45萬冊海量電子書供消費者付費下載,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112為重的102本圖書,而iPad正式上市銷售的第一天更是提供了免費電子書3萬冊,涵蓋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科技、暢銷書、少兒讀物等多個領域。盛大也憑借起點中文、晉江原創、紅袖添香、榕樹下四家文學網站的獨特內容資源吸引了眾多用戶,掌握了龐大的用戶資源。
可見,以用戶需求為核心,以內容資源為依托,輔以多種終端閱讀體驗的發展模式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