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網絡水軍的問題,就不得不提起蒙牛的“誹謗門”事件。2010年10月19日晚,網絡若干論壇突然傳出消息,稱曾引起軒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兒童性早熟事件”,是奶業巨頭蒙牛及其公關公司策劃出來,以打擊競爭對手。同時另一奶業巨頭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對伊利旗下產品QQ星兒童奶、嬰兒奶粉,進行有計劃的輿論攻擊。從該事件中“網絡水軍”“網絡推手”浮出水面,社會各界對其褒貶不一,但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誹謗污蔑他人,這嚴重地影響了市場秩序。
“水軍”的由來
水軍,顧名思義,是指在論壇大量灌水的人員。水軍,即受雇于網絡公關公司、以發帖回帖為主要手段、為雇主進行網絡造勢的網絡人員,有專職和兼職之分。
一般來講,發帖回帖造勢常常需要成百上千個人共同完成,那些臨時在網上征集來的發帖的人在行內被叫做“網絡水軍”。2009年12月央視報道網絡水軍這一新興現象之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不少長期在線的網蟲們紛紛加入網絡水軍一族。
網絡新詞“水軍”的出現是市場輿論爭奪戰的產物,同時被利用在社會的各個環節,包括政治,經濟,生活,體育。
通常一個企業想做廣告效應的炒作,會雇傭網絡公關公司進行大肆炒作。網絡公關公司需要千萬個網絡帖手來配合完成造勢炒作行為。于是有了這個利益的分配和市場存在,網絡“水軍”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水軍”現狀
目前網絡公關公司雇用“網絡水軍”為企業提供品牌炒作、產品營銷、口碑維護、危機公關等服務。網絡公關公司手底下有自己的“水軍”(網絡公關中的發帖手)。這些水軍分散在全國各地,有大學生、殘疾人、閑散人員等。每次炒作事件,都要依靠“水軍”們同時發帖,才能在網絡上形成集束效應。
若要為一個企業炒作,他們會事先分析網民的心理,按照憤青、仇富、同情弱者等因素制作網帖。發的每一個帖子,一定要有錯別字,一定要有一句語句不通。他們在寫作帖子時也有講究,要讓網民們相信這是發帖人一句句在網上敲出來、未經修飾的真實說法。帖子制作完成后,他們將發帖方案、網頁鏈接等發給水軍的負責人。水軍們接到發帖指令后,他們根據自己的任務,進入網絡論壇,分別在各個論壇里發帖。
在北京,網絡公關公司大約有700多家。其中,最為初級的是專門的發帖公司,他們以發帖數量賺錢。發表一篇帖子價格在0.3-0.5元左右。而許多網絡公關公司則會為企業提供品牌炒作、產品營銷、口碑維護、危機公關等服務。以口碑傳播為例,可以為一家企業做好的口碑,也可以將其做成差的口碑。
甚至在網絡水軍中也會出現“二道販”,一些有著固定客戶資源的網絡水軍,會將發帖的任務分給下面的人來做,賺取其中的差價。
筆者身邊就不乏有“網絡水軍”的存在,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很規矩的人,但是在網絡上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些言論,這里有利益的驅使,也有情感的宣泄。
大學剛畢業的人薪水不高,在現在的物價飛漲年代,賺取外快成為很多年輕人的選擇。如果時間充足,又可以上網,每月賺取2000來元也是很好的選擇。所以“網絡水軍”源源不斷的加入,勢頭旺盛。
之所以會出現大量的依靠網絡進行推廣炒作的手段出現,一方面低成本為“水軍”的生存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網絡上的言論相對寬松,很多人可以不負責任的發表意見。所以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立法來規范。
“水軍”的危害
就此次蒙牛通過“網絡水軍”誹謗伊利事件來看,網絡不負責任的輿論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競爭秩序。尤其令人驚訝的是,不管是從學術研究角度還是“網絡營銷公司”所謂業內角度看,互聯網上的所謂熱點問題,竟然有半數甚至更多,是出于特定商業目的由這些“營銷公司”炮制。這些公司可以動用的網絡寫手,俗稱“水軍”,人數多時可達10萬之眾,對于特定事件,能夠在一夜之內形成“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輿論壓力。很多知名企業,因為對手的惡意攻擊遭到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網絡水軍”不僅僅干擾了經濟社會的秩序,就連政治領域也有滲透。政府機關近年來在利用網上民調以及通過網絡選舉的時候,充斥著大量的網絡水軍,惡意炒作,使信息完全失真。網絡輿論中魚龍混雜,半假半真,實在難以甄別。而且,甄別出來也可能無濟于事,因為對個人或者實體的名譽傷害已經難以挽回。如果這種事情愈演愈烈,由少部分不法或者不良分子掌握了輿情,可以實現定點增益定點打擊,那么網絡監督平臺的可信度將大打折扣。網絡“水軍”不僅聲勢浩大,而且“水軍”的“將領們”手上掌握了關鍵論壇的若干版主職位。如此下去,結果不堪設想。
民眾對社會存在嚴重的不信任感和危機感,因為沒有正確的信息獲取渠道,網絡本身是讓信息更真實更直接的展現在民眾面前,而失去了信任感,讓人們相信誰呢?
立法治理“水軍”
上述的現象和事件來看,“水軍”的治理已經迫在眉睫。需要政府的相關部門從立法的高度,向“水軍”開戰。遺憾的是,我國對這一問題沒有明晰的法律和法規,也沒有明確的部門專門負責相關問題的處理。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充分重視這個問題,開展有關政策法規制定的前期研究,以及如何利用當前法律法規對該問題進行干預的探索和嘗試。同時,政策法規的形成,既應當具備足夠的懲戒力度和易執行性,但又要避免可能干涉到公民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
治理“水軍”更要治理網絡公關公司,這些“網絡推手”才是真正的策劃者,立法要加強對網絡公司的監管,所從事的業務一方面需要從業者自律,同時要法律對待違法問題嚴懲不貸。
加強企業,社會民眾的教育和引導,任何法規都不會百密無一疏,需要大家發自內心的認知這個事情,合理的引導企業競爭,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給“水軍”出路
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水軍”也都是廣大勞苦大眾,可能為了生活的更好,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們一方面嚴厲整治,一方面要疏解這些人員,讓他們更多的從事正規的行業。
有的“水軍”一旦工作穩定起來都會脫離這個行列,足以說明“水軍”也是要區別對待的。
這就需要社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發展機會,引導他們從事正規的工作,自然這個市場就不那么誘惑了。相信解決了工作問題,“網絡水軍”將不會那么旺盛。
治理“網絡水軍”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幅員遼闊,網民也有4億之多,必須在網絡危機初始階段遏制住,拿出禁毒的態度來治理網絡黑社會。否則我們的后代將永遠無法在網絡上獲得真實信息,到處是虛假,謠言,長此以往現實社會會受到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