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提問,互聯網的發展演變有“中國模式”嗎?雖然互聯網的誕生并非來源于中國,但隨著中國國際經濟金融地位的逐漸提升,互聯網也開始“享受”中國所獨具的人口紅利:4億網民不僅是全球數量第一,也因為中國網民文化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使面向中國市場的互聯網企業和互聯網體驗越來越擁有世界話語權。
分析的基礎
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國互聯網所傳遞和表達的標志性事件層出不窮,行業自身的風波和糾葛也此起彼伏。對于這個越來越習慣于事件營銷和社交網絡蝴蝶效應的互聯網時代,中國網民的數量、事件的頻發性和獨特性,決定了中國有資格與世界進行復調雙重奏。繁榮是否會繼續?未來有誰值得相信?所有這些問題,中國網民們都有自己的考慮和觀點,中國的互聯網行為習慣已經動搖了延續近20年的互聯網美國模式,對中國現場的觀察和體驗,必須站在更為廣闊更為深厚的土壤當中。
英國經濟史家阿什頓在他著名的《產業革命:1760-1830》中這樣闡述產業革命的前提條件:首先是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產業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其次是資本市場的成熟。2010年在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就在于,除了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IT通信等行業,無論是電子商務、新聞時事、還是體育娛樂,各個行業都已經被牢牢地嵌入了互聯網的印記,而資本市場之于中國互聯網,也走到了瓜熟蒂落的時期,所以網民的認知和網民的行為正悄悄孕育著一場新的“產業革命”。在經濟分析方法當中,短期均衡分析方法雖然克服了靜態古典方法的弱點,但依賴于“預期”的重要性、用預期概念引入一系列短期均衡點,以此來分析發展動態;而增長均衡分析方法則強調沒有系統之外的既定因素。就像這兩者的明顯區別那樣,由于互聯網世界的瞬息萬變和不可預測,所以對中國互聯網的研究和考察不能固守傳統統計報告和數據分析的陳規,而必須進行靈活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網絡廣告
艾瑞視點的報告稱“2011年美國網絡廣告市場投放將達到285億美元”,其實不僅美國,作為蓬勃興起的互聯網細分市場,網絡廣告已經與中國互聯網朝夕相關、密不可分。締元信2010年12月在“21世紀廣告國際峰會”上的專題報告標題為《掌握網絡人本世界脈搏,迎戰廣告營銷機遇》,中國互聯網廣告的用戶體驗和經濟價值都遠遠高于以分眾傳媒為代表的“偽”新媒體,成為當之無愧的新媒體行業。碎片化并不是網絡廣告的發展障礙,要經由這些碎片帶來網絡廣告的真正繁榮,其前提是這些碎片能夠被有效地組織和管理起來。
雖然分眾已經沒落,但那是因為作為一種對傳統媒體的再創新,其生命周期不長所導致的。分眾在前幾年畢竟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這一點充分反映出中國受眾和中國消費者的巨大潛力。面向世界最大的受眾群和消費市場,當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的時候,互聯網廣告也正在逐漸替代傳統的媒體廣告,在產品、服務乃至各行各業的市場營銷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2010年流行的凡客體是Vancl的一次成功的網絡營銷,而Vancl擊敗PPG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于廣告投放的得當。正是互聯網廣告的精準、高效和價格優勢幫助Vancl贏得了針對PPG(大手筆投放傳統電視和戶外廣告)的勝利。
新的評級方法
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從到席卷全球演變到今天,除了目前還在擴大的貨幣超發惡果以外,主權國家的財政破產、歐元區的生存困境……等等,都向我們呈現了一個金融領域的災難性局面。誰該為災難負責?眾說紛紜、無法調和。但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卻被金融業界和評論界幾乎一致認定為金融危機的“幫兇”而遭受世界抨擊。由此暴露出一個深刻的問題,就是曾經深受依賴的國際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背后突然表現出的巨大的信任缺失。
評級機構是什么?也許對很多人來說,甚至連“評級機構”這個名詞都還比較陌生。實際上,金融是世界運行的血脈,評級機構卻對整個世界,尤其是金融和經濟,擁有難以估量的影響力。百度百科對評級機構的注解是:“金融市場上一個重要的服務性中介機構,是由專門的經濟、法律、財務專家組成的對證券發行人和證券信用進行等級評定的組織;國際上公認的權威評級機構只有三家: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p>
評級機構不僅應當完全獨立于政府和相關行業,而且必須具備先進的數據監測算法和評估分析手段。由于強大的路徑依賴,時至今日仍然對穆迪、普爾等具有一定的依賴,但國際評級機構在新興市場、尤其對于中國市場,實際上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分析。中國的網民數量、網民行為和對互聯網發展的支持和熱誠,正在創造諸如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行業奇跡,也在深入滲透著國民經濟的每個角落;它不僅反映在各分析機構的年度報告中,也在深切地影響著全球互聯網的規則、走向,甚至世界經濟的脈搏。從歷史經驗來看,評級機構的作用是不可忽視也是值得被充分利用的。因此,從廣義上支持面向各個細分行業的本土評級機構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是充分著掌握科技創新工具手段的新型評級機構。而且,支持和樹立具有數據權威和獨到分析能力的本土評級機構,對用中國互聯網規則走出去引領世界潮流也大有裨益。
也許是時候重建一個全新的評級方法了,或者通過新的途徑在新的領域建立更為可信的評級架構。問題在于,通過什么途徑什么領域呢?如果把每一個人都看作是這個世界的一個細胞,那金融是世界運行的血脈,而互聯網就是聯結整個社會聯接的紐帶、甚至是當今世界的一部分肢體。除了每天的報紙電視以外,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網站、博客和微博,漸漸成為我們了解新事件新消息的一個重要渠道。但越是新媒體,碎片化的傾向也越厲害。有統計說互聯網時代,人們查閱資料和學習知識最重要的途徑不是去圖書館,而是使用搜索引擎。原因就在于搜索引擎能夠用極高的效率可信地組織這些碎片化的消息、評論和知識。那么搜索引擎完全可以成為全新評級架構的主導。
從每天數以十億次的搜索數據中來,到所有網民中去,搜索引擎的數據分析不僅能夠代表網民真實客觀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也讓我看到一個嶄新的評級架構的可能性:互聯網完全可以成為評級機構的數據來源,而搜索引擎則可以擔當評級的功能。哈耶克認為,“我們在人類事務中發現的大部分秩序都是個人活動不可預見的結果”,“能給人以激勵的,只是人們在自己所了解的領域內活動的即期效應”。因此,及時地觀察并總結這些結果中可能包含的秩序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互聯網時代,機會不僅是稍縱即逝,也經常并不浮出水面,它們需要探索、研究然后才能被發現。能夠承擔這個任務的最合適機構,恰恰就是搜索引擎。
從2008全球金融危機的經驗來看,評級機構不僅應當完全獨立于政府和相關行業,而且必須具備先進的數據監測算法和評估分析手段。穆迪、普爾和惠譽等國際評級機構對新興市場、尤其對于中國,實際上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分析。中國業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貿易輸出國,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網民,其網民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對互聯網的支持和熱誠,不僅正在創造各種各樣的互聯網奇跡,而且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的走向。因此從搜索引擎切入,可以經由互聯網掌握最充分的數據資料和分析依據,以此作為評級的基礎創造全新的架構和方法,這對評級機構的未來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