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正,劍則邪,是香港電視連續劇《宋茲》在教導他的徒弟時所說的一句話,而在這里借用來比喻現在的網絡水軍,倒也是恰到好處。
“網絡水軍”,指的是在網絡上“拿錢發貼”的一個特殊的人群,在論壇上,人們往往把發貼回復稱之為“灌水”,而為了金錢而匯聚起來的、一群目的明確的灌水大軍,人們就把他們稱之為“網絡水軍”。
網絡水軍,由來已久,自從在論壇等網絡社區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伴隨而生。
網絡水軍的作用,就是網絡上制造聲勢,增加輻射面,如網絡紅人的炒作、企業的公關、產品的推廣等,它們的背后,都會有網絡水軍的影子。
然而,網絡水軍則是一把雙刃的劍,在對企業宣傳、產品的推廣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的時候,由于一些網絡水軍道德底線的降低,使得它們形成了一股在網絡之上的黑惡勢力。
最引人注目的網絡水軍發揮作用的案例,就要數最近所發生的蒙牛員工涉嫌雇傭網絡公關詆毀伊利的事件。
2010年10月20日,呼和浩特市當地警方證實,蒙牛一名項目經理因涉嫌策劃詆毀伊利產品已被正式批捕,負責策劃的公關公司老總和一批高管也被批捕。
具體負責實施整個策劃案的是“蒙牛‘未來星’品牌經理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關顧問公司(郝歷平、趙寧、馬野等)、北京戴斯普瑞網絡營銷公司(張明等)、博主(網絡寫手)、李友平(戴斯普瑞公司合伙人)”等人。
警方證實:2010年7月14日,蒙牛“未來星”品牌經理安勇與北京博思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共同商討,通過水軍在網絡上進行炒作的方式,來打擊競爭對手———伊利“QQ星兒童奶”,并且精心制定了網絡攻擊方案。包括主要是尋找網絡寫手撰寫攻擊帖子,并在近百個論壇上發帖炒作;聯系點擊量較高的個人博客博主撰寫文章發表在博客上,并“推薦到門戶網站首頁”、“置頂”、“加精”等操作,以提高影響力;并發動大量網絡新聞及草根博客進行轉載和評述,總計涉及費用約28萬元。
對于蒙牛來說,它所精心策劃的對伊力的攻擊案,因為“圣元身陷激素門”的意外出現,而中途流產,但這個案例,卻讓人們認識到了網絡水軍的威力與危害性。
網絡輿論的正面性
我們先來看一下,網絡輿論是如何對社會施加影響的。
1998年,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克林頓萊溫斯基緋聞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為重要的新聞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數黨領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網站盯住,而丟掉了烏紗帽;
2003年,圍繞新聞報道的傳統媒體和互聯網上的伊拉克戰爭也同時開打,美國傳統媒體公信力遭遇空前質疑,博客大獲全勝;
2003年6月,《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和總編輯也被“博客”揭開的真相而下臺,引爆了新聞媒體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
……
2009年,Twitter在科技博客TechCrunch有計劃、長時段的炒作,使其人盡皆知,成為了媒體的寵兒;
美國媒體認為,如果報紙稱為“第四力量的話”,則專業博客寫手就是“第五力量”。
在美國,據知名博客ReadWriteWeb近日對20余名美國一線博客進行的調查可知,按篇付費的文章每篇最低10美元,大部分為25美元,高者可達200美元,專業博客寫手的平均年收入約為5.5萬美金,美國一線博客的年收入則高到數十萬美金之巨。
在中國,有眾多的博客寫手為一些商業組織所撰寫的博客文章,每篇價格在200~500元之間。通過撰寫這類博客文章,每月收入可達1500元左右,高者可達近萬元。
除了撰寫軟文之外,在博客上投放的點擊式廣告也是一項經常性營收之一。據中國的一位知名博客向搜狐IT透露,僅靠Google AdSense,其便可實現每月1萬元人民幣的收入。
在美國,博客已經形成了一個250億美金/年規模的“軟文”市場,專業博客寫手的人數已超過45萬,正在趕超美國律師的人數。
博客已經配備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他們包括博客經紀公司、客戶和博主,客戶通常的宣傳預算中都有博客營銷這一個分類,而發表相應的軟文,則是專業獨立博客的博主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一個由由經紀公司負責從相關企業接單,將項目策劃和包裝后向各博客進行分銷的產業鏈業已形成。
然而,就在網絡輿論正在取代主流的平原媒體,或者說是能夠與傳統媒體能夠抗衡的時候,網絡輿論的負面效應,子同時不斷地被暴露出來。
網絡輿論的負面性
對于網絡來說,作惡,顯得是更加的輕松,比爾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在網絡的背后,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正因為如此,對于網絡輿論,人們所需要負的責任,遠遠不能夠與傳統媒體相提并論。
在傳統媒體,只要你敢作惡一次,那將會給你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而對于網絡來說,作惡之后,大不了改頭換面。
在現實世界中,作惡之后,需要18年后,才能夠又是一條好漢,而在網絡,作惡的同時,換上一個ID就是一條好漢。
從責任成本來說,網絡作惡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可以說是幾乎為零。
這也就是在網絡之上,作惡不斷的根本原因。
網絡輿論的無性本質
輿論就是輿論,傳統媒體或者說是網絡輿論,只是輿論的工具,或者將它稱之為手段,手段或工具本身,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就像是一把菜刀,你根本無法定義菜刀是善還是惡。
對于善惡方面的區分,還是在于使用這個工具的人本身。
所以說,網絡輿論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網絡媒體的作用,主流還是正面的,雖然利用對網絡輿論進行操作的事件時有發生。
就在2009年上半,九城與網易爭奪《魔獸世界》的代理權一事,在網絡上被炒作得是沸沸揚揚,就本質而言,一個網絡游戲的歸屬權有這樣重要嗎?為什么眾博客都不約而同地以其為題進行關注呢?
在網站,數量眾多的與魔獸相關的報道在一段時間內占據了版面的重要位置,能夠說明的只有一點,其背后一定另有原因——有人在放血求文。
并不是說,寫軟文有什么不好,更談不上有什么不對,既然能夠把博客定位于媒體,當然就必須讓博主具有相當的收入來源,無論電臺,電視臺,平媒與網站都不外如此,古今中外的媒體也不外如此,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對此進行指責。
以搜狐IT頻道為例,博文或國外博文的引用約占20%以上的比重,就足以說明博客的力量。
根據搜狐IT調查,發現,在中國,多數科技博客寫手為一些商業組織所撰寫的博客文章,每篇價格在200~500元之間。通過撰寫這類博客文章,每月收入可達1500元左右,高者可達近萬元;獨立博客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各類廣告,其月收入在10-50美元不等,知名獨立博客年收入可達1000美元;接受調查的專業博客均隸屬于國外博客公司/組織,其一般擁有基本月薪,根據流量獲得廣告提成或根據文章獲得稿費,月收入在200-300美元左右,高者月收入可達600美元。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的電影就引入了軟性廣告,如,用某品牌品在汽車作為某些畫面的背景,則汽車公司給制片商一定數量的報酬。
這類軟性廣告,在香港的電視劇中更是成為了一種慣例,在片尾,人們所看到的某某服裝或某某道具由某某公司贊助等。
當然,在專業的博客寫手中也許會存在害群之馬,對此,要做的是,對這種行為建立起限制規范,而不是要封殺整個博客撰寫業,理由也很簡單,其他形式的媒體也都存在害群之馬,而他們所做的,也只是以某種較為有效的方式對其進行約束,對某些具體的行為人進行某種形式的處罰,從來就沒有因此而對整個行業進行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