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國本輪通貨膨脹形成的主要原因
2010年以來,受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增加,2011年7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達到6.5%,創36個月以來的新高,見圖1。本輪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美國政府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美元貶值,引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全面上漲。我國對原油、有色金屬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進口依賴度較高,國際價格的攀升必然會引發我國國內同類產品及下游產品的價格隨之提高。2010年11月3日,美聯儲宣布進一步收購6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 并將在較長時間內將利率維持在0~0.25%這一區間內,這標志著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已經拉開序幕。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等發達國家也緊跟其后,普遍采用的印鈔策略營造了全球性的寬松貨幣環境。由此看來這種輸入性通脹因素在短期內難以消失。
2. 游資涌入的影響。在經濟自由化與金融一體化的環境下,一個國家增加的流動性供應,會在利差機制的作用下向他國轉移,形成國際游資。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然而,它的低利率政策和復蘇乏力的經濟都影響了對如此大量流動性的吸收能力,從而使游資大量涌入我國,加劇了通貨膨脹。經測算,2009年我國外匯儲備非正常增加(即游資流入)所釋放的貨幣量達到人民幣7.4萬億元,占當年M2增量的56%;2010年,游資流入所釋放的貨幣量接近人民幣3萬億元,超過同期M2增量的1/3。
3. 生產成本提高的影響。一是工資成本上升。2010年以來,各地頻頻出現“民工荒”的現象,特別是在一些沿海城市,這一現象更為嚴峻。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得不提高工資。同時為減少物價上漲對職工生活的影響,2010年以來各省大都提高了職工的最低工資標準。工資成本最終是由消費者承擔的,工資成本的上升會推升物價。二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原材料的需求急劇上升,導致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企業生產成本也隨之上升。
4. 信貸規模擴張的影響。2009年以來,為配合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我國貨幣信貸投放量急劇擴張。2010年GDP比上年增長10.3%,M2則增長18.94%。 貨幣增速超經濟增速必然推動物價上漲。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
為抑制通貨膨脹和防止經濟過熱,我國于2010年1月8日至2011年6月20日連續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并對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收到了明顯效果。但由于此輪通貨膨脹具有明顯的輸入性特點,且這些外部因素在短期內還很難消除,因此,我國近期的貨幣政策應在維護經濟增長的同時,把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繼續作為當前的主要目標。
1. 繼續執行物價控制政策。特別是應嚴格控制基本生活必需品和住房價格,以及教育、醫療收費和藥品價格,確保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2. 密切關注大宗商品的國際價格變化。應調整進出口政策、財稅政策,采取企業內部消化等措施,盡可能減小國外漲價因素對國內市場價格的沖擊。
3. 加強對國際熱錢的管控和疏導。一是加強對直接投資和貿易項交易的監管,防止熱錢通過虛假直接投資和高報出口低報進口的途徑流入;二是應嚴厲打擊地下錢莊,對那些為熱錢流動提供非法匯路的地下錢莊,應嚴肅查處,“殺一儆百”;三是應設法將“熱錢”變成長期投資,如將其引入風險投資基金領域,進而培育新興技術產業和支持我國的經濟結構轉型。
參考文獻:
[1]姜小柯. 淺析中國2010年通貨膨脹的原因與對策[J]. 時代金融,2011(2).
[2]王叢連. 淺析當前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策[J]. 法制與經濟,2011(3).
[3]尹晶潔. 當前通貨膨脹的深層次原因分析和治理研究[J]. 經濟論壇,2011(4).
[4]王健. 以國際視野有效地治理通貨膨脹[J].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2011(1).
[5]馮海湘. 當前我國通脹預期的運行特征、態勢及有效管理對策[J]. 現代經濟探討,2010(11).
收稿日期: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