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爭取礦產資源的國際定價權,維護國家經濟利益,急需企業積極開展國外投資,同時也需要為涉礦企業“走出去”建立完備而可靠的金融支持系統。包括建立和完善內外一體化的金融市場體系,能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支持體系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建立相應的投資保險和保證制度等。
關 鍵 詞:國外投資; 金融支持; 金融市場體系; 金融服務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6-0019-04
一、涉礦企業“走出去”是維護國家經濟利益之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外貿持續快速增長,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已成為國際上許多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 由于我國在國際定價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 是國際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導致我國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原材料等在國際市場上經常是高價買入, 買后價格隨之下跌,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爭取國際定價權,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已成當務之急。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走出去”,尤其是涉礦企業“走出去”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對策。
比如在歷年鐵礦石談判中我國鋼企屢屢受制于日本鋼企的一個原因是, 日本鋼企擁有國外鐵礦商相當比例的股份,因此在同樣的鐵礦石價格下,日本鋼企因為能夠獲得股利分紅而保持較高的邊際凈收益。在上世紀70年代的“參股礦業運動”中,日本鋼企大舉參股澳、巴鐵礦商,在澳大利亞24家鐵礦商,巴西淡水河谷、羅布河和加拿大IOC等鐵礦商中,日本鋼企全部參股,時至今日,日本近60%的進口鐵礦石來自其擁有股權的鐵礦,而對于中國鋼企來說,這一數字僅有21%(方虹,沈東亮,2008)。實際上,目前我國鐵礦石市場的外部環境決定了優化契約安排需要買賣雙方沿契約安排頻譜向右端移動, 即適度地實行鐵礦石進口縱向一體化。 在當地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我國鋼企應嘗試境外合資開礦的方式,并在鐵礦與鋼企之間實行不同形式的內部轉移定價。 我國鋼企應選擇儲量大、品位高、開采條件好、交通方便、投資環境好的礦點作為合資開采對象。 如澳大利亞的西澳皮爾巴拉礦區、 巴西鐵四角和卡拉加斯礦區都可考慮列為爭取合資開礦的地區。 條件成熟時也可以考慮在非主要鐵礦石生產國(如智利、秘魯、毛里塔尼亞)合資開礦。如果合資開礦的外部條件不佳,我國鋼企業可選擇參股資源條件好、生產效率高、合作潛力大的既有鐵礦商, 以便與其發展雙贏的鐵礦石長期交易。 如2009年湖南華菱鋼鐵集團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商FMG11%的股份并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就是此類活動的一大成功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涉礦企業“走出去”,是歷史和現實所決定的必然趨勢。然而在企業“走出去”的同時,需要相關制度的完善,尤其是金融制度的完善,為企業“走出去”建立完備而可靠的金融支持,將是一項必須的任務。
二、 建立和完善開放環境下內外一體化的金融市場體系
一是構建穩健運行的銀行系統。 在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中, 銀行系統是融資的主渠道和資金流動的主平臺,因此,銀行系統的健康運行是經濟命脈所在。 當前我國國有銀行正在進行財務重組和公司治理建設,以有效提高資產質量和銀行運營能力,這種改造不但非常必要,而且需要加快推進,否則,我們不但談不上對“走出去”戰略進行有效的金融支持,而且,將難以經受外資銀行的沖擊。
二是完善資本市場。 發達的資本市場對于支持企業“走出去”至關重要。 因為資本市場不但為企業提供股權性資金, 直接支持企業對外投資和并購, 而且為企業在國外市場中進行資產估值等提供了可以依靠的機制。因此,迅速改造和形成一個符合國際通行規則和市場發展規律的資本市場,不但決定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能否獲得成功,而且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是建立健全保險市場和金融期貨等衍生品市場。這些市場不僅為企業規避風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且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投資產品,深化和拓寬了企業可利用的金融市場。
三、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支持體系
一是對普通工商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支持。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我國的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已基本具備“走出去”的條件。同時,一些國家對我國頻繁的“反傾銷”調查和進口限制也增加了企業“走出去”的必要性和進行跨國生產和國際化經營的迫切性。 對于這類企業的金融支持應本著市場化原則,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去自主實施。國家應鼓勵商業銀行與工商企業建立緊密關系, 共同應對新的海外市場。國家在制度方面應放松管制,重點鼓勵商業銀行增加對這類企業的貸款, 支持這些企業從國內和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同時,可由開發銀行之類的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一部分中長期信貸資金和短期信貸資金。
二是對能源礦產企業開發境外資源的金融支持。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國內能源和礦產的需求大增。目前,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其他對鐵礦石、氧化鋁、鎳、銅等金屬礦產資源的需求已經難以從國內獲得滿足。因此,從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 我們需要鼓勵大型企業“走出去”開發境外資源,相應地,國家應對這些企業的境外資源開發提供外交和金融的支持。應當清醒地看到, 由于全球石油和礦產資源處于寡頭壟斷狀態,我國企業包括中石油、中五礦和中鋁等大型企業與國際壟斷巨頭相比規模實力不足。 在開發境外資源過程中, 如果沒有國家金融的強大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對這類企業應提供國家貼息優惠貸款, 主要由開發銀行提供中長期開發貸款,其他政策銀行和商業銀行可以參與銀團貸款,共擔風險。同時也應鼓勵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 或通過資產證券化形式從資本市場融入資金。另外,國家對資源開發項目應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 支持企業境外資源開發。
三是加強對區域經濟與國際合作的金融支持。我國與東盟、中亞、非洲和拉美等國家建立了多邊開發計劃,在外交達成一致后,項目開發的啟動需要金融支持, 并且需要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統籌安排。 這一層次的金融支持實質上是國家的外交安排, 因此應從國家層面來綜合考慮, 主要應由國家援外基金和政策性銀行來擔當, 具體方式則主要是國家貼息和優惠貸款。
四是鼓勵和支持“走出去”企業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我國居民儲蓄率高,但因投資渠道不暢,這些儲蓄難以順暢地變為企業的投資資金來源。因此,在大力發展國內資本市場的同時, 應鼓勵企業在海外發行股票、投資債券或設立海外投資基金,引導全球資金為“走出去”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四、推動銀行綜合經營,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全面金融服務
在銀行體系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占據絕對優勢的現實情況下,對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金融支持中必須發揮銀行的主力軍作用。但是,當前我國金融機構實行分業經營, 使得銀行主業局限于存貸款業務領域,這種制度架構使銀行收入來源單一,不能充分應對外資銀行全面混業的綜合經營優勢的競爭, 而且使對“走出去”海外投資的企業無法得到銀行的全面金融支持——我國的銀行基本只能為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而不能全面參與到企業的并購和資本運作中去。因此,我們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進。
一是應當允許銀行開展綜合經營。 綜合經營不僅會提升國內銀行的競爭力, 成功應對外資銀行的全面競爭,而且也是對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有力支持。 在商業銀行實行金融綜合經營的政策時機尚不成熟的情況下,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的經驗, 暫時將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分割開來進行管理,首先允許一兩家資產質量優良、管理規范的銀行在海外業務方面進行綜合經營試點, 同時推動中國銀行在海外的綜合經營, 積累并購和資本運作經驗,使之有能力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全面服務。
二是采取積極措施提高我國銀行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地位, 使之有能力擔當國際融資牽頭行和協調人的角色, 以便為我國企業海外經營提供國際融資支持。這些措施包括:在跨國大銀行承擔我國企業業務時要附加以我國主要銀行擔當聯席牽頭行的要求,以增加國內銀行的經驗和能力;同時對有能力和有機會在國際市場進行資本運作的國內銀行進行財政補貼或提供稅收優惠。
三是推動和鼓勵金融機構“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我國企業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和資源開發,需要有國內金融機構貼身提供融資和資本運作咨詢服務。目前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已超過8000家,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目前我國金融機構 “走出去”的步伐明顯滯后,無法在全球為我國企業提供貼身服務,這顯然會影響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效果。根據別國的經驗, 在走出去初期, 銀行一般應采取“企業追隨戰略”, 即在我國企業投資密集地區開設機構,為這些企業在別國的擴展提供金融服務。
四是鼓勵銀行與駐外使館加強聯系, 共同為在海外經營的我國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和其他幫助,包括當地投資環境、投資方式選擇、投資談判、風險管理和經營運作建議,等等。
五、建立“走出去”的投資保險和保證制度
企業“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會遇到一系列風險, 包括一般商業風險、 外匯管制風險和政治風險等。一般商業風險可通過商業保險來規避,但政治風險通常要由國家來分擔。因此,建立海外投資保證制度,是幫助“走出去”的企業規避投資風險,尤其是政治風險的重要制度安排。
我國現在只有出口信用保險, 對企業海外投資保險還沒有創建。 今后應著手建立海外投資保證制度。這樣,一方面可以引導國內商業保險實行“企業跟隨”戰略,將國內保險業務擴展到海外投資企業;同時, 國家也應建立海外投資保證基金或海外投資保險公司,為企業承擔外匯管制風險和政治風險。
六、開拓區域經濟與國際合作,推動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的使用
區域經濟合作的拓展非常有利于“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將對企業海外投資起到重大的保障和促進作用。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人民幣幣值的長期穩定, 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被越來越多地使用, 特別是在便民互市和邊貿小額貿易中被廣泛用作計價、支付和結算貨幣,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量不斷增多。從更長遠的發展考慮,我們更應該從與周邊地區的國際區域合作和促進“走出去”戰略實施的高度來看待人民幣在周邊地區的使用和流通, 認識到的貨幣影響力在推行國家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人民幣廣泛用做與東盟、中亞、俄羅斯等周邊地區的計價和結算貨幣, 勢將極大地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經貿合作走向深入, 也有利于企業在這些地區的資源開發和投資, 極大提高中國在周邊區域合作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七、建立石油礦產資源金融體系
2003年以來,石油、礦產價格暴漲,其原因,除了全球經濟回暖和伊拉克戰爭之外, 更主要在于全球石油礦產資源已為少數大國和跨國公司壟斷,掌握了資源定價的話語權。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國際石油和礦產資源市場的操作實際上已經變成了金融化操作, 期貨交易量已經完全脫離了實物供給量與需求量,而且在其價格波動背后,國際金融資本已經大規模參與到實物市場中來。
應對這樣的競爭格局,我們也需要在“走出去”戰略中制定相應的金融對策, 要把石油礦產資源領域的“走出去”與金融領域的“走出去”、石油安全與金融安全聯系起來考慮。國家應將石油價格、利率、匯率等風險綜合起來考慮, 目前迫切需要協調銀行信貸、外匯儲備安排、石油石化企業運作等各有關方面的關系, 迅速構建一個強大的金融和產業相結合的綜合體系,形成若干企業化的操作主體,以期提高我國對石油礦產資源定價的市場地位, 扭轉中國目前在油價和鐵礦石等資源定價上的被動局面。
一是將外匯儲備操作與石油儲備統籌考慮。從國際上看,石油與金融的關系日趨緊密,石油有“準金融產品”之稱。我國應將金融安全與石油安全統一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外匯)儲備與石油等資源的實物儲備密切結合起來, 把石油期貨倉單視為一種新的國際貨幣,參與外匯組合。到2011年9月我國的外匯儲備達32 016.83億美元。 由于存在匯率風險,外匯儲備本身就有一個安全的問題。 我們可以把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聯系起來考慮, 通過變換資產存在的形態來提高金融資產的質量,規避金融風險、資源風險和匯率風險。
二是建立石油和礦產產業發展基金。 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建立國家石油、鐵礦石和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基金。在政府的支持下,基金要做到資金來源多元化、運作市場化、管理公司化,大力支持企業的石油礦產資源勘探開發, 讓企業參與國際石油和礦產現貨和期貨市場的運作。
三是建立和完善石油和金屬期貨市場, 爭取國際石油和主要礦產品定價的話語權。 應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國際石油礦產期貨市場交易, 利用期貨交易規避價格風險。 從國際石油定價機制來看,我國有必要在國內建立一個發達、完善的石油期貨市場,以謀求國際石油定價的話語權,發揮我國在國際石油價格體系中應有的影響力。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了有益的實踐:2004年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了燃料油期貨, 其對國際燃料油定價的指導作用已初步顯現。總結這些經驗,今后我國應進一步開發石油期貨及其他金屬礦產期貨品種, 增強我國在國際石油礦產定價體系中的作用, 改善我國企業在國際石油礦產貿易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Abreu,D. and Gul,F. Bargaining and Reputation,Economitrica,Vol. 68,2000:85-117.
[2]Alchian,A. A. and Demsetz,H. 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62,No. 5,Dec. 1972:777-795.
[3]Alchian,A. A. and Woodward,S. (1988),The Firm is Dead,Long Live the Firm:a Review of Oliver E. Williamson’s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 26,No. 1,Mar. 1988:65-79.
[4]Allaz,B. and Vila,J. (1993),Cournot Competition,Forward Markets and Efficienc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59,1993:1-16.
[5]Baldursson,F. M. and von der Fehr,N. (2007),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Long-term Contracts in Risky Markets,Working Paper,Jan. 2007.
[6]張壽榮. 21世紀前期鋼鐵工業的發展趨勢及我國面臨的挑戰[J]. 宏觀經濟研究,2008(1):3-10.
[7]趙瑞榮,王漢波. 灰色理論在鐵礦石需求預測之中的應用[J]. 冶金科學技術,1999(4):18-21.
[8]趙琰. 鐵礦石供需形勢分析及政策建議[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3):129-132.
[9]鄭玉春. 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及對鐵礦石的需求分析[J]. 冶金管理,2006(1):16-19.
[10]朱·弗登博格,讓·梯若爾. 博弈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1]朱及天,洪天求. 我國鋼鐵需求預測及鐵礦資源安全供給對策[J]. 金屬礦山,2006(10):9-12.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