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2005年開始出現小額貸款公司,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1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3366家,從業人員35 626人,實收資本2464億元,貸款余額2875億元,與年初相比增幅分別是28.77%、27.77%、38.35%、45.57%,比上年同期增幅分別是73.51%、75.97%、98.39%、130.18%。可以看出小額貸款公司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根據筆者從某市工商局獲悉,截至2011年9月16日,該市有小額貸款公司11家,其中市區3家,縣域8家,該市共10個縣,其中8個縣設立了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最高的5500萬元(1家),最低的2000萬元(1家),其余注冊資本均為5000萬元,公司類型均為有限責任公司,無財政出資。小額貸款公司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特別是“三農”的金融服務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甚至比較嚴重,需要盡快解決。
一、小額貸款公司存在的問題
1. 設立缺乏法律依據。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設立的較正式文件,目前只有銀監會和人民銀行2008年聯合發布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申請設立小額貸款公司, 應向省級政府主管部門提出正式申請,經批準后,到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注冊登記手續并領取營業執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規范性文件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行政許可,其他規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可見,小額貸款公司缺乏法律保障。
2. 貸款投向不符合要求。《指導意見》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發放貸款的主要投向是“三農”和微小企業。根據對某市金融和企業經理人員的調查,雖然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確有一定比例用于小企業經營急需,但有相當比例貸款被作為以下用途:銀行借款人在銀行倒貸、應付企業注冊驗資、交存銀行承兌保證金等。筆者調查顯示,設在縣域的小額貸款公司投向相對規范,設在市區的則較差。正如央行研究局庚力處長指出的“農業在小貸公司的貸款份額并不算太高”。
3. 存在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現象。《指導意見》規定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吸收公眾存款,不得非法集資。對這一規定,大多數小額貸款公司能夠遵守,但也有些小額貸款公司存在接受“關系可靠人”交來款項的現象,這些款項通常數額較大。有知情人士反映,有的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實際放款規模估計在3億元左右。《指導意見》規定的資金來源是資本金、捐贈及不超過資本金50%的銀行融資,如此高的負債結構,必然有隱性資金來源支撐。
4. 正規經營的小額貸款公司生存狀況不佳。對于堅守資金來源規定的小額貸款公司,由于業務較小,可持續經營易出現問題。根據媒體報導和筆者對某市的調查了解,不少小額貸款公司開業兩三個月后,可用于放貸的資金便告罄。小額貸款公司與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樣從事發放貸款業務,前者主要用自有資金進行放貸,后者則主要用吸收的公眾存款進行放貸,兩者相比,前者生存空間太小。
二、政策建議
1. 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要靠機制。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存在“支農”、“支小”力度不足的問題,根源在于政策扶持層面。“三農”和中小企業作為弱勢群體,對其發放貸款存在較大的信用風險,因此,需要國家對相應金融服務機構提供實質性的支持政策。只要政策到位,依靠現有的金融機構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否則設立再多的機構也無濟于事。
2. 應將小額貸款公司定位為金融機構以增加其資金來源。如果要保存小額貸款公司這種機構,確實發揮它們的作用,就應該調整對其定位,讓其名正言順地吸收公眾存款,只有壯大了資金實力,才能保證自身可持續發展,才能完成其被賦予的歷史任務。
3. 應由銀監會負責其行政許可并加以監管。目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對銀行體系的監管已比較成熟,該機構具有專業的監管人員、技術、物資保障,讓它負責對小額貸款公司的監管會更為合理、有效。
收稿日期: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