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商業銀行承擔環境連帶責任的理論研究,不僅是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要求,同時也對商業銀行加強自身風險監控能力、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要求。本文通過模型分析得出結論: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環境的特殊性,制定專門的環境責任法律體制、明確規定環境污染的直接責任人與潛在責任人,是確保責任承擔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商業銀行;環境保護;連帶責任
Abstract:The theoretic research on commercial bank’s joint liability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demand to protect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commercial banks’ sustaine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specificity of the legal environment,it is the best choice to develop a specific legal mechanism,and define clearly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addition,other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such as environ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insurance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to support the system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environment protection,joint liability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6-0010-05
一、環境連帶責任問題的經濟學研究
要求一個沒有履行能力的企業去負擔自身對環境所造成的損害已經被證明是沒有社會效率的。作為對策,許多的國家開始考慮將貸款者加入到環境損害的“深口袋”(Deep Pockets)中。皮特富德(Pitchford)(1995)指出:當無力履行判決的企業造成環境損害的時候,由銀行來承擔責任,就會降低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激勵。在他的模型中包含銀行、企業和受害者三個行為人,假設銀行對企業預防環境事故發生的措施是不可觀察的,其預防措施的程度取決于這些行動帶給企業的收益和成本的分析。收益由發生環境事故和不發生環境事故兩種情況下所給企業帶來的利潤差額來表示。顯然,這個差額越高企業預防措施的力度就會越大,從而使得環境事故發生的概率越低,反之越高。如果把環境損害責任擴展到銀行,則可以支付受害者的賠償,增加社會福利。但是,銀行出于利潤和風險考慮會收取一個風險貼水,從而造成銀行貸款利率的上升。這樣會降低兩種情況下的利潤差額,從而降低銀行承擔環境連帶責任后對企業的激勵,提高環境事故發生的概率。顯然,這是一個公平和效率之間的權衡。
安東尼·海耶斯(1996),馬塞而·博耶、讓豐(1997)以及劉易斯(1982)和史蒂芬(1997)的研究認為:讓資助企業的貸款者承擔責任可以激勵企業對環境保護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如Boyer建立了包括一個風險中性的企業和銀行以及競爭性的保險公司的兩階段模型。企業在兩階段進行投資,在第一階段企業選擇努力程度,該努力程度影響企業在第二階段環境事故發生的概率和頻率。假設發生一次環境事故就將會導致企業的破產,在完全信息條件下,當企業沒有能力去支付污染治理費用和損害賠償時,如果讓銀行來承擔完全環境責任,則由于將環境外部成本完全內部化了,結果將會同時出現銀行最優貸款規模和企業對環境最優的預防措施。但是當銀行面臨不對稱信息的時候,由此銀行會產生對企業的代理成本,該代理成本的存在會改變銀行和企業的行為。委托代理關系使銀行為了獲得必要的信息而不得不向企業提供信息租金(Information Rent),如果要求銀行承擔完全責任,考慮到這種租金效應(Rent Effect),銀行傾向于減少投資,同時企業的環境預防措施也不會發生有效率的情況。這時,用部分責任取代完全責任是相對有效率的,同時,企業承擔有限責任也可以降低環境事故概率和發生頻率。
在對環境風險事故概率和頻率發生的影響上,環境規制者提出貸方責任,即讓銀行承擔環境連帶責任。但是,從貸方責任提出的那天起,學界關于其是否能夠降低環境事故概率就存在爭議。迪特爾·貝肯博格(2001)認為可以從企業與銀行各自所擁有的談判能力來解釋。讓貸款銀行承擔環境損害責任具有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它可以誘使銀行通過更強的財務監督和審查來提高企業對環境狀況的關注;另一方面,為了彌補自己所承擔的環境責任,銀行會提高其給企業貸款資金的利率水平,而這又會降低企業對環境采取必要措施的收益。最后的結果取決于談判雙方所擁有的談判能力:如果銀行具有更高的談判能力,則會得到第一種結論,環境污染事故的概率會降低;反之則會出現皮特富德的結論,即銀行承擔環境責任會增加環境事故發生的頻率。
在迪特爾·貝肯博格(2001)的研究中,作者通過模型檢驗了行為人各方的談判能力在決定企業對環境的態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實際上,貝肯博格默認了資本市場是完全充分競爭的以及銀行的收益為零的假設,從而使得銀行具有較低的談判能力;但是,在有些特殊的行業只有具備特殊知識的銀行才能提供其服務,并且這些銀行的數量是有限的,從而此類銀行具有較高的談判能力。而且,行為人各方的談判一旦開始,企業就很難找到一個可替代的貸款方案,因為假如談判失敗,那么這將給其他潛在的資金提供者提供一個負面的企業信號,這些因素也會增加銀行的談判能力。這使得模型的前提條件和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肖宏(2007)認為從多重均衡(Multiplicity of Quilibria)的角度可以證明即使在資金市場完全競爭的情況下,也不必然出現皮特富德所說的結果。銀行責任對環境事故概率的影響在兩種均衡下完全相反,只要能夠控制條件滿足其一,銀行責任就可以降低環境事故概率。
本杰明·里查森(2002)認為贊成銀行承擔責任的人只看到其對于環境事故概率的影響,而忽略了銀行和貸款者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代理成本,以及憑空多出來的銀行對于污染企業的環境審查和監督成本,對于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行業來說這個成本是極其高昂的。由于這些成本,銀行可能減少信用提供,這種減少會影響到其他行業的資金供給,從而降低了有效率的產出水平,這對于社會整體福利是一種損失。同時,銀行也可能把環境責任成本通過更高的消費貸款利率和更高的服務收費的方式轉移給消費者,降低消費者的福利水平。
Anthony(1996)則認為增加銀行環境連帶責任對于資本均衡利率的影響是不明確的。因為從銀行的角度看,利率其實扮演了雙重“均衡工資”的角色,提高利率會減輕逆向選擇的程度但與此又同時會增加發生道德風險的可能;從貸款者的角度來看,利率也決定了企業能否獲得貸款以及獲得貸款后其可以進行何種謹慎程度的應用。銀行在決定利率如何對環境風險責任做出響應時必然做出一個權衡。面對增加的環境責任,銀行一方面可以考慮增加信貸配給比例,要求企業有更多的最低自有資本投入;另一方面銀行也會在利率上做出應對。由于逆向選擇的存在要求提高利率,而道德風險的存在要求降低利率,其綜合的結果在理論上是不明確的。因為按照Anthony(1996)的理論框架,認為銀行責任會提高均衡利率的觀點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逆向選擇問題比道德風險問題在銀行和企業的不對稱信息結構中占據更為主要的位置;但實際情況是,就環境行為方面而言,一些行業普遍存在的情況是企業經營者的“午夜傾倒(midnight dumping)”行為,這時道德風險是占主要位置的。
國內就商業銀行承擔環境連帶責任的研究還處于萌芽狀態。在談到金融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時,國內學術界習慣用“綠色金融”來表示。綠色金融被引進國內的時間并不長,發展也比較緩慢。關于“綠色金融”的內涵,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第一種觀點認為,“綠色金融”系指金融業在貸款政策、貸款對象、貸款條件、貸款種類以及方式上,將綠色產業作為重點扶植項目,從信貸投向、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給予優先和傾斜的政策,其實是金融優先支持綠色產業的政策措施。第二種觀點認為,“綠色金融”指金融部門把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通過運用金融業務來體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從而促進環境資源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并以此來實現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金融營運戰略。相較而言,第二種觀點更傾向環境和金融的協調發展,更具有全面的認識。
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相關研究顯然存在較大差距。近年來國際的學術研究機構、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紛紛召開國際會議、展開調查統計和發布研究報告,而迄今為止國內還沒有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并且也極少參與有關國際研討,僅有的一些論文也只是從宏觀角度對相關概念進行探討。如有的學者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思想,該體系主要包括“構建綠色金融間接融資體系、構建綠色金融直接融資體系、構建金融系統綠色體系”三方面,并且分別從銀行信貸、企業上市和綠色文化闡述綠色金融體系的內涵。也有學者介紹了西方關于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如國外在保險領域的新型產品——環境責任保險、社會資本和環境資本的概念和以代位補償為基礎的環境可持續性投資等。但總的來說,關于金融業與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理論研究在國內還沒有真正開始。
二、銀行承擔環境連帶責任的模型分析
本文參照Boyer(1997)兩階段模型的基本假設,即在模型中包括一個風險中性的企業和一個風險中性的銀行,以及一個競爭性的保險機構。在每一個階段企業投資機會成本為F、投資收益為 ,相應的概率為 。當投資收益為 時發生概率為 ,并且假設 ,由此期望收益為 。為了分析的方便,這里假設隨機收益兩階段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并且假定折現率為0。
企業可以選擇的結果是: ,它擁有一個非效用比率 (以貨幣單位表示),并且 ,企業可以影響環境事故的發生概率,環境事故造成的損失為d,并且 。假設 和 分別代表企業選擇的結果分別為0和1時環境事故發生的概率。顯然
。為簡便起見,假設在第一階段企業選擇努力程度,該努力程度影響第二階段環境事故發生的概率;社會最優的選擇為企業采取 的努力程度,特別地,在完全信息下,它意味著 。
在這里假設企業無普通股以及企業為有限責任限制,基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討論商業銀行在完全信息情況下的最優選擇:也就是 。在第一階段開始的時候,企業和銀行商定一個兩階段的貸款合同,在銀行提供融資合同的同時,保險機構給企業提供一個保險合同。
以下研究銀行可以而保險機構并不能清晰地觀察到企業的收益以及為環境所做努力程度的情況。潛在的假定就是,銀行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礎上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企業的各種行為,但是保險公司并沒有這樣的機會,這樣就產生了對企業行為信息不同的認識。如果保險并不是強制要求的,企業并不會去參加保險。這暗示環境事故的社會成本將不會被內部化。如果保險是強制的,環境事故的社會成本可以被內部化,但是仍然會有一個企業努力程度與效率之間的權衡問題,因為存在企業的有限責任約束會使得不可能達成一份保險合同(即使保險合同享有比銀行合同更多的優先權)。在強制保險缺失的情況下,企業即使處于銀行的控制之下也會選擇對環境事故采取較低的努力程度。在銀行一定的努力程度下,銀行會提供較最優投資原則下企業需求更多的貸款,這是因為環境的社會成本并沒有被銀行內部化。該模型同樣說明了通過銀行對環境事故承擔全部責任或者對銀行而非對企業進行強制保險,可以達到企業對環境的最優努力程度以及銀行最優的貸款。
在風險中性假設條件下,道德風險因素可以在銀行對企業無任何成本的情況下通過合理的懲罰機制得到控制。而當有限責任的約束被放開以后,銀行就可能會對企業做出利益上的讓步。在企業有限責任約束的條件下,企業選擇的結果取決于其采取行動后的收益而非銀行的懲罰。在這里銀行的行為不僅破壞了企業保護環境的動力同時也破壞了其購買保險的動力,而其在完全信息的條件下,銀行的行為剝奪了保險機構為誘使企業采取保護環境行為而留給企業的任何收益。
在前面的假設條件下,要實現完全信息條件下最優配置,必須要使 ;如果
則會實現銀行在兩階段都投資。
(一)納什均衡
銀行在合同當中指定:每一個階段企業的貸款總額為F,如果在第一階段期末企業的收益為 (相對應 ),那么必須償還銀行 (相對應 );如果在第二階段期末企業的收益為 (相對應 ),那么必須償還銀行 (相對應 )。這樣銀行合同就可以總結為4種組合( , , , ),只要預期收益是確定的,銀行就愿意在每個階段為企業提供貸款。銀行處于理性的制約所制定的合同取決于特定的環境條件,諸如是否已經發生過環境風險事件以及銀行對企業收益是否享有優先權。例如,如果沒有保險并且企業的收益會因環境風險事件的發生而消失,此時銀行貸款給企業的條件是: 。
如果環境事故發生,企業必須賠付環境破壞損失,至少是其在有限責任范圍內造成的最高損失額度。因為 ,這意味如果環境事故一旦發生企業將沒有任何收益。保險機構在是否僅在第一階段收取單一的保險費與提供一份完全的激勵合同之間進行選擇,而在兩種情況下,前者誘使企業對環境風險不采取任何行動( ),而在后者可以激勵企業采取完全的措施避免環境風險的發生( )。考慮到適用性問題,假設保險費用可以在第一階段繳 和第二階段根據保險機構唯一可以依據的環境風險事故是否發生繳 和 。為了誘使企業采取完全的措施( ),保險費用必須滿足如下條件:
由于企業有限責任的存在以及企業收益不可能高于 ,所以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最后,由于保險機構處于競爭當中,它們必須滿足預算約束平衡:
總之,一個具有激勵作用并且適合企業與銀行的平衡保險合同可以被總結為 三個變量必須同時滿足以上三個公式。
命題1:如果企業自愿參加保險將不存在納什均衡。
如果企業自愿參加保險不存在納什均衡,那么是否強制企業參加保險就會是解決辦法。強制企業保險可以使得環境損害內部化。由于完全信息以及在所有的納什均衡條件下剝奪了企業收益的事實,所以不存在誘使企業采取完全措施(即使得 )的納什均衡。接下來,將要看到的是完全強制的保險意味著企業個體的理性約束使得企業在計算收益的時候將保險費用考慮進去。然而,由于存在有限責任,企業不可能接受保險機構提供的合同。
命題2:如果: ,在企業對強制保險采取完全的環境措施條件( )下不存在納什均衡,但是當企業不采取任何環境措施時通常存在納什均衡,并且如果滿足 ,銀行會對企業貸款,反之銀行就不會貸款給企業;在企業采取最優的環境措施的條件下,銀行對企業的貸款也是最優的。
上面的公式也可以被寫成:
等式的右邊是保險機構對環境風險事故的期望成本,等式的左邊是企業在有限責任約束以及誘使企業采取環境措施的條件下的最大收益(在所有情況下企業的最大收益都必須小于 ),因為此時外部成本已經被內部化,銀行貸款已經達到最優狀態,此時企業采取環境措施的努力程度為 (銀行給企業的貸款數量在 時總比在 時少)。
(二)銀行控制和責任
由于企業不希望自愿加入保險以及強制保險在一些項目中又并非總是最優策略,所以以下分析如果讓銀行來監督企業所采取的環境措施和控制企業參加保險的決定是否就是解決的辦法。銀行在貸款給企業時是否會要求企業先參加保險?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因為銀行會間接從企業有限責任中獲得收益,并且會免除環境風險損失的賠償責任。更進一步的,在沒有保險的情況下,銀行會使得企業對環境措施采取最優水平。在所有情況下,銀行通常會在納什均衡的條件下借錢給企業。
命題3:當企業處于銀行的控制下時,銀行不希望企業去購買保險。并且如果滿足 ,
此時要求企業采取完全的環境措施,即 。當然在所有情況下銀行也會貸款給企業的。因為 ,企業選擇采取 的環境措施通常會少于所謂的最優措施。進一步,銀行因為企業的有限責任可以很好的將環境事故的社會成本內部化。
總結以上三個命題,企業的有限責任以及銀行剝奪了企業的租金和收益將阻礙企業購買保險的動機。對企業的強制保險仍然會導致企業采取保護環境從而避免事故發生的措施力度不足,讓銀行控制企業可以緩解但是并不能消除內部化問題,這引起過度投資進而導致環境風險。但是要求銀行完全對企業的環境責任負責是否可行仍然需要檢驗。
命題4:在銀行對企業的環境責任完全負責或者銀行要求企業參加強制保險的條件下,完全信息的最優配置在納什均衡點取得。
銀行責任解決了企業有限責任的約束問題,此時銀行將企業的外部化問題完全內部化,同時自身也保持了風險中性,它也更愿意企業達到 時對環境風險所采取的努力程度,因為它可以詳盡地監督企業的各種行為。這種解決方案等同于在保險機構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銀行要求企業強制參加保險,這是因為銀行的風險中性因素以及銀行對企業負完全責任的假定使得保險機構可以對企業提供一份平衡且具有激勵作用的合同。在上述框架下,如果一旦發現銀行所資助的企業必須承擔環境治理成本,那么環境事故內部化的解決方案就是要求銀行承擔環境破壞的全部責任。
三、結論
首先,在銀行對企業行為信息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對企業行為的有限責任將會導致銀行的過度投資以及對企業將環境風險內部化的關注度不足,此時銀行承擔完全責任是最優選擇。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商業銀行承擔環境責任可以激勵企業采取更有效率的環境事故預防機制和措施,從而降低環境事故發生的概率。同時,模型分析也得出,銀行承擔環境責任短期內將導致均衡利率升高和信貸規模減少,但是在長期內完全可能降低均衡利率、擴大信貸規模,或者至少對資本市場沒有明顯的副作用。
其次,從我國銀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等現實出發,借鑒發達國家立法、司法實踐經驗,考慮引進銀行環境法律責任制度是極其重要的。銀行貸款安全性和企業環境風險的關聯將隨著環境規制力度的加大而加深。發達國家已經在降低銀行貸款環境風險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銀行環境審查制度。我國銀行雖然在防范和化解貸款風險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審查重點仍放在企業的財務、經營情況等傳統標準上,在降低貸款環境風險的規定方面還是空白。我們應該盡快建立起投資項目的環境審查制度,以及對貸款企業經營活動中的環境影響進行監督的制度。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環境的特殊性,制定專門的環境責任法律、明確規定環境污染的直接責任人與潛在責任人,是確保責任承擔的最佳選擇。考慮到商業銀行的成本,可以根據貸款企業的污染類型劃分無污染、輕度污染和重度污染,適用不同程度的環境審查和監控。另外,除了建立健全責任法律機制,其他行政制裁和環境損害賠償保險等配套制度也必須齊全。
最后,中外就商業銀行承擔環境連帶責任的觀念以及經濟學研究存在較大差距。過去幾十年,發達國家金融從業者的投資觀念發生了較大轉變,有關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投資理論研究已經深入開展,其中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國借鑒。現階段我國應以引進和介紹國外研究成果為主,在此基礎上再開展學術研究和行業實踐,盡快縮短與國際同行的差距。同時,金融企業應逐漸轉變觀念,向“環境友好型”過渡,避免環境問題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并識別環境問題帶來的投資機會。公共部門則應思考自身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著手制定一系列適用的指導原則、行為規范等。
參考文獻:
[1]Sykes,Alan O. 1981.An Efficiency Anaysis of Vicarious Liability under the Law of Agency.Yale Law Journal,November,91(1),pp.168-206.
[2]Lewis A.Kornhauser.1982.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hoice between Enterprise and Personal Liability for Accidents.California Law Review,December,70(6),pp.1345-92.
[3]Pitchford,Rohan.1995.How Liable shoud a Lender be?The Case of Judement-proof Firms and Environmental Risk.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85(5),1171-86.
[4]鄭少華. 試論環境法上的社會連帶責任[J].中國法學,2005,(2).
[5]閆萍. 金融與環境污染[J].時代金融,2006,(4).
[6]王玉婧,江航翔. 環境風險與綠色金融[J].天津商學院學報,2006,(6).
[7]丁玲華. 發展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研究[J] .科技和產業,2007,(8).
(責任編輯 孫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