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快速推進,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力度逐漸加大,金融服務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農村金融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與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農村金融風險大、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缺乏越來越成為影響農村金融資源聚集和金融發展的障礙。本文即從風險分散和風險補償機制的構建角度出發,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風險分散;補償機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acceleration of Chinese rural financial reform,finance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and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is also progressing. However,some deeply-seated problems and conflicts in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re also emerging, among which the grave risks of rural finance and the lack of risk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evident handicaps to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s accumulation and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to develop risk decentralization and risk compens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rural finance,risk decentralization,risk compensation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F830.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6-0075-03
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的血脈。“三農”問題的徹底解決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這條血脈是否暢通,取決于金融能否真正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強有力的支持。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快速推進,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力度逐漸加大,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農村金融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與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農村金融風險大、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缺乏越來越成為影響農村金融資源聚集和金融發展的障礙。
一、我國農村金融風險的影響因素
(一)自然風險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年均有4000萬公頃左右的農田遭受水旱災害,約占播種面積的1/3,自然災害給糧食帶來的減產幅度在5%左右,自然災害嚴重的年份,可使棉花產量損失20%—30%,油料產量損失15%。而且自然風險損失概率大、可預測性差,我國農業在整體上還未擺脫靠天吃飯的格局,其風險可控性差,通過人工技術措施改變農業生產中的自然條件還十分困難。在遭受嚴重農業自然災害的地區,農業生產設施和固定資產往往損毀嚴重,農業出現大幅度減產、欠收,致使農戶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大量投入化為烏有,有時甚至連成本都無法收回,陷入根本無法償還銀行本息的窘境,而農業生產面臨的自然風險很容易轉化為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
(二)市場風險
農產品生產周期長,產品需求彈性小,從種植到收獲,市場價格可能發生很大變化,而且農戶和農業產業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種養殖的品種結構可能相同或相似,這就使得我國農產品生產更容易面臨結構性過剩和供應不足共存的局面。農業的市場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市場價格不確定性風險。農產品市場供求經常大起大落,農產品買難賣難交替出現,農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農戶和農業企業的經營風險。即使是同一類農產品,不同品種、規格、品質的市場需求也經常變化,如果農戶和農業企業不能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則可能出現豐產而不豐收甚至虧損的情況。另一方面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難度大。農業生產一旦開始,周期便很難停止或調整,生產的重新調整往往滯后于市場需求變化,生產決策的失誤更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由于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農戶和農業企業經營收益的穩定性相對較低,涉農貸款違約的概率相對較高,使得農村金融信貸資產可能遭受的安全性風險較大。
(三)信用風險
我國農村地區仍是信用缺失的集中領域,個人信用檔案尚不健全,記錄系統尚不完善,部分農戶、涉農企業缺乏誠信意識,仍然存在故意逃廢債務的現象。另外,農業產業化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與農戶就良種、飼料供應或賒銷、產品保護價收購、質量要求、資金技術支持等方面內容簽定協議,但由于市場波動、自然條件和信用環境等各種原因,這樣的協議在履行過程中要面臨不小的違約風險。農業產業化企業需要與眾多農產品加工、食品加工和商貿流通等企業、組織建立商業聯系,一旦某個環節的利益分配出現問題導致整個產業鏈條的脫節或斷裂,即給企業正常經營帶來巨大沖擊。一旦農戶、農業企業之間出現信用違約風險,并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造成不利影響,也會將這種風險轉嫁到農村金融機構身上。
二、我國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現狀及問題
1999年以來,在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的大力支持下,農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化,以農村信用社為主力軍的涉農金融機構支農力度不斷加大,在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全國大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服務仍然處于供求失衡狀態。隨著農村經濟轉型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村金融需求規模發展迅速,不僅農戶的資金需求不斷增加,一些專業性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大戶、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需求也很旺盛,農村信用社“一社難支三農”的問題日益突出。在繼續深化農村金融存量改革的基礎上,以組建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金融增量改革發展迅速。目前我國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主要有三類:一是主要依靠民間力量自發組織起來的金融組織;二是按照相關法規政策組建的金融機構;三是介于前兩者之間、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由民間資本投資發展起來的金融組織,主要包括農村資金互助組織、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在改進“三農”和弱勢群體金融服務、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程度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型農村金融組織與傳統的金融機構相比,具有貼近客戶、信息對稱和管理鏈條短等天然優勢,抵押擔保門檻低,貸款手續簡便,審批時間短,業務發展較快。但從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的角度分析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現狀,“進入難、發展難、退出難”、“缺政策、缺資金、缺管理”仍然制約著其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作用的有效發揮。
(一)農村金融血脈不暢、機制不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是逐利的,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商業性金融機構在經營決策過程中必然要進行收益與成本的核算與權衡。而農村經濟天然的弱質性造成了農村信貸市場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嚴重失衡,農村金融風險的高企,使得金融機構不得不采取信貸配給的手段,來應對信貸資金盈利性要求與農業貸款高風險、低收益之間的矛盾。
(二)農村金融市場上信貸資源投入數量減少
農村地區資金流出多、流入少,金融產品和服務單一。許多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仍然局限于傳統農業信貸“春放秋收冬不貸”的經營觀念,信貸投放以一年以內短期貸款為主,一年以上的中長期貸款很少。然而實際上,隨著農業生產發展水平的提高,固定資產投入顯著增加,農業企業和農戶對中長期貸款的需求日益強烈,不少龍頭企業由于中長期貸款不足,不得不占用流動資金貸款,使得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更加緊張。
(三)相關金融政策依然缺失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缺少政策和制度保障。村鎮銀行雖屬于銀行監管部門批準的正規金融機構,但普遍存在吸收存款難問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和小額貸款公司缺乏相關配套的法規政策和制度安排,多在當地民政和工商等部門登記,由地方金融辦監管,但監管和服務水平逐漸暴露出一些不足。
(四)農村金融資金來源不足
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自有資金規模小,業務量有限,與農民及農戶的實際需求間存在較大差距。各地村鎮銀行成立時間短,信譽積累薄弱,客戶認同度低,吸收存款難度大,存款的穩定性也較差。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注冊資本金,普遍面臨無錢可貸局面,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
三、構建農村金融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的建議
從宏觀上講,要突破風險約束這一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障礙,必須打通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血脈,從農村金融風險的根源出發,根據不同風險的性質和特點,制定和完善相應的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以實現有效提高農業投入產出穩定性的目標,使農村金融領域成為金融機構風險可控、經營可持續的業務領域。
(一)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加快農業保險體系建設,分散和補償自然風險
一是加大對農業公共設施體系建設的財政投入,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財政資金要大力支持大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重大或重要農業科技項目,水利和環境保護,重要農業防災、減災及相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二是鼓勵和資助農戶和農業企業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對農戶個人、企業或聯合投資建設中小型灌溉設施給予資助,對小規模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補助金;對小型農田改造項目和農用機具及農用設備采購給予財政補貼或優惠貸款支持。三是通過財政資金支持和保障,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首先,確立農業保險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原則。對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如水稻、小麥、大豆、玉米和棉花等糧食作物采取強制保險政策,同時鼓勵農戶和農業企業提高自愿性保險參保率。其次,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通過提供保費補貼、費用補貼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引導商業性保險機構進入農業保險市場或設立單獨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提供政策性農業保險服務。第三,政府出資設立全國性的巨災農業風險保障基金或農業再保險機構,對遭遇巨災損失的農民提供一定程度的補償,分擔農業保險公司的風險。
(二)大力推進農業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增強農產品價格保護和市場調控能力,分散和補償市場風險
搭建農產品供求信息平臺,引導農產品生產,避免市場過度波動。制定農產品價格保護和儲備制度,增強政府平抑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能力。增強和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通過套期保值的方法分擔市場風險。
(三)扎實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涉農貸款擔保和保險制度,分散和補償信用風險
要加快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優化農村金融環境。以信用征信系統為基礎,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設立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引導建立涉農貸款保險機制。由中央財政出資建立覆蓋全國的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地方政府、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共同參與,按照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原則建立農業貸款保險機制。鼓勵農戶、農業企業貸款時向保險公司投保,銀行對投保的貸款給予優惠利率和貸款便利,保險公司根據客戶信用狀況確定保費費率。一旦發生信貸風險,將根據風險類型不同由中央風險補償基金、地方財政、銀行和保險公司承擔不同比例損失。
(四)明確農村金融法律地位,加大國家的政策扶持力度
要制定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整體規劃,完善相關法制和制度環境,確立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法律地位,并在資金和稅收等方面做出適當的制度安排。一是降低準入門檻,在農村金融服務欠缺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加快設立村鎮銀行。二是在稅收方面予以優惠,所得稅和營業稅的征收標準應低于其他金融機構。農民資金互助社作為非贏利性組織,應采取更優惠的財稅政策。三是建立新型農村金融組織風險擔保與損失的財政補償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對新型農村金融組織信貸投放的杠桿作用。
(五)多措并舉,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建議人民銀行進一步加大支農再貸款力度,進一步擴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試點范圍,適當增加財政扶貧資金補助。放寬經營情況良好、內部控制水平高的小額貸款公司從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資金的比例,并根據資金頭寸開展市場拆借,以增強其放貸能力。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