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商業承兌匯票不僅是一種支付工具,而且是企業的一種重要融資工具,其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是企業之間建立起可靠的商業信用鏈條。本文通過時風集團的樣本剖析,發現在我國現階段商業信用難以被廣泛接受的背景下,商業承兌匯票往往需要嫁接銀行信用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且由于簽發主體往往是信用資質優良的大企業,其流轉后手持的則是眾多的中小企業,因此在宏觀政策緊縮背景下,這種債務工具可以為陷入融資困境的諸多中小企業提供一種選擇。
關鍵詞:商業承兌匯票;大企業信用;中小企業融資;案例分析
Abstract:Commercial acceptance is not only a payment tool,but also an important financing tool for companies,given the premise that enterprises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reliable chain of commercial cred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ample of the Shifeng Group and finds that commercial acceptance often need bank credit’s guarantee,a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mercial credit is difficult to be widely accepted. Because the main issuers are usually large enterprises with good credit,and the traders are SMEs,such debt instruments can provide realistic option for SMEs that are trapped in financing difficul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tightened macroeconomic policies.
Key Words:commercial acceptance,large enterprise credit,SMEs finance,case study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1)06-0050-05
一、引言
在歷次調控中,盡管政策設計主觀上向中小企業傾斜,但實踐中,中小企業融資更易受宏觀調控緊縮的影響。調查發現,每次緊縮的貨幣政策對企業主體的影響呈現較強的差異性。以聊城市規模以上企業為例,在始于2004年的一輪宏觀調控中,1400多家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呈現較大的變化,按申請筆數和申請額度計算分別下降了39.2%、42.3%,小型企業的貸款滿足率下降更多;按申請筆數和申請額度計算分別下降了44.7%、49.2%。2011年,人民銀行連續5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中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的歷史高位,這對于一直處于融資困境的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更是雪上加霜。面對此輪宏觀調控,剛剛渡過金融危機難關的中小企業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因此研究中小企業如何破解融資困境就顯得更為重要。
許多研究都表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基本原因是一個“信用”不足的問題,因此多數專家建議寄希望引入外部的一個或幾個團體的信用進行“增信”的思路予以解決。如果外部信用能和中小企業自身的信用相疊加,使其信用大到足夠融資的目的,就為其擺脫融資困難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本文論述的時風集團案例,就是中小企業借助龍頭企業信用,通過商業承兌匯票貼現的融資方式,達到拓寬自身融資渠道、節約財務成本、增加商業銀行業務收入等“三方共贏”的目的,這為中小企業突破融資困境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其最終停辦的原因,也為我們探索該業務發展的合適路徑提供了借鑒。
二、時風集團商業承兌匯票案例
時風集團開辦商業承兌匯票始于1998年,其發展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起步到快速發展的第一階段,時間大致從1998年至2003年;二是業務逐漸萎縮到停辦的第二階段,時間是從2004年至2005年期間。其發展的過程大致如下:
(一)第一個階段:由初步探索到逐步繁榮
1. 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發展的背景。成立于1993年的時風集團是一家以生產農用車為主導產品的大型企業集團。1998年,其總資產達到36億元,員工13000多人,年生產銷售農用三輪車40多萬輛,實現銷售收入22.56億元,利稅2.1億元,是當地著名的龍頭骨干企業。時風集團號稱“無貸款”企業,雖然各家商業銀行對其進行了高額的授信,但時風集團基本沒有貸款,在各家商業銀行中有較多的閑置授信額度(見表1)。
時風集團的配套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據統計,有3000多家不同規模和不同行業的配套企業(時風集團稱之為外協企業)為其供應各種配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為39家,其余均為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年均供貨額度超過100萬元的企業達到1000余家。由于有效擔保不足、財務管理不規范、信用信息不對稱、抗風險能力弱等普遍性問題,很多企業難以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近7成企業反映資金供應較為緊張,融資缺口達到3.1億元。資金緊張嚴重影響了部分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據統計,這些企業的資金來源中,自有資金占30%,民間借貸占50%,銀行貸款僅占20%,其平均融資成本是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2倍多(為年利率15%以上)。同時,時風集團的結算制度更加劇了外協企業的資金困境。按照時風集團的規定,外協企業的貨款要在使用后方能結算,財務部門必須要接到生產部門的使用通知書后,才能與外協企業結算貨款。外協企業的產品從入庫到使用的周期較長,造成了“貨物入庫而貨款不結”的現象,一般情況下,供應配件的結算周期平均在1—2個月左右,最長的達到6個月以上。由于資金困難,導致外協企業不能履行合同的事件時有發生。據時風集團供應部門統計,1997—1999年外協企業合同履約率分別為92%、83%和81%。
一般情況下,大型企業集團最需要外協企業同步發展,為自己提供穩定的配套產品;而其配套企業則最需要獲得及時的資金支持。但是受兩個因素的制約,時風集團不能為外協企業提供信用支持。一方面,結算制度難以改變,由于時風集團的外協企業數量眾多,生產工藝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因此為保證產品質量,“用后付款”是一個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時風集團不對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時風集團在發展過程中,曾經因擔保造成資金損失,因此規定不對個人和企業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后期,雖然時風集團也采取了諸如提高結算速度、提高付款比例等措施,試圖為外協企業創造一個較好的資金環境,但外協企業的融資環境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
這一困境隨著商業承兌匯票的出現而得到了解決。當地人民銀行通過一系列前期調查和反復論證認為,通過龍頭企業向配套中小企業簽發商業承兌匯票,配套中小企業在商業銀行進行貼現,可以將配套企業的債務鏈轉化為融資鏈,這既能提升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而且又加速資金的周轉效率,可以取得一舉多贏的良好效果。
但是,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的開辦還要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處于買方市場優勢的大型龍頭企業是否愿意嘗試商業承兌匯票;二是商業銀行是否愿意為這些企業提供額度較大的保貼授信額度。時風集團開辦此項業務既不違背財務管理制度,也能與外協企業建立更為緊密、穩定的關系,還能節約一定的財務費用,因此該企業同意進行該項業務的試點。同時,剛剛落戶高唐的中國銀行,成立時間相對較短,各項業務指標的快速增長是該行面臨的重要工作,商業承兌匯票貼現業務為其發展提供了一個機會。該行認為開展商業承兌匯票貼現不僅促進各項業務增長,而且還能建立一部分新的客戶群體,承諾為時風集團開出的商業承兌匯票提供貼現支持。在這兩個問題解決后,銀、企之間的合作就變得簡單和方便。通過銀行與企業的積極探索,制訂了合理的管理辦法和操作流程后,1998年9月,作為聊城市第一家開辦商業承兌匯票的試點企業——時風集團為新源機械有限公司簽發了第一張30萬元的商業承兌匯票,該企業通過在中國銀行貼現得到了生產急需的資金。
2. 運作流程。時風集團的商業票據開發大致有如下四個步驟:(1)篩選受票企業。時風集團篩選47家財務較為規范、年均供貨額度在300萬元以上的外協企業作為受票企業,并將時風集團在中國銀行的授信額度完全用于外協企業的貼現。(2)確定開票限額和時間期限。時風集團簽發商業承兌匯票總額不得超過在中行的授信額度(2億元),時風集團與供應商以及貼現銀行簽訂《商業承兌匯票代理貼現三方協議》,對于單個客戶,其總額度不能超過每月平均供貨總值。銀行承諾按照優惠商業承兌匯票貼現利率提供給供應商資金;對于這些外協企業,時風集團加點0.1%的手續費。票據期限最長為3個月。(3)提供貼現支持。中國銀行高唐支行建立受票企業的資料檔案,為時風集團簽發給外協企業的商業承兌匯票給予貼現支持,將貼現后款項直接劃付給供應商。(4)人民銀行按商業承兌匯票貼現余額的70%給予再貼現支持。
為防范風險,在當地人民銀行的指導下,高唐中行與時風集團共同制訂了以下控制措施:(1)采取監督式財務管理體制。基于時風集團對外協企業的影響力,因此其能夠對這些企業的財務信息處理原則、流程、規范以及其信息披露給予監督指導,從而保障了這些中小企業財務信息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提升了外協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2)制訂嚴格的操作管理辦法。在票據的管理上,高唐中行與時風集團共同制訂了相關的操作辦法,時風集團財務部門委派兩名熟悉票據業務的財會人員為票據專管員,分別負責票據的簽發、印章的使用等,并且按銀行承兌匯票編制密碼方式編制密碼,防止出現票據風險。同時采取票據貼現方與銀行的同步交接,即時風集團為企業開出票據后,如果外協企業要求貼現,就直接交給高唐中行相關工作人員,防止在票據的傳遞中出現風險;如果外協企業持票一段時間后要求貼現的,則必須經過時風集團財務部門票據專管員的認可,現場查詢并開具查詢承諾書后才能進行貼現。(3)嚴格控制商業承兌匯票額度。在總額的控制上,采取雙方共同控制的方式。一方面,時風集團的票據專管員在開票前必須查驗銀行授信余額后方可開票。開票后,及時進行余額登記,保證開出票據余額小于銀行的授信余額。另一方面高唐中行信貸部門建立商業承兌匯票臺賬,序時登記和匯總,及時與時風集團財務部門對賬,保證賬面余額的一致性,對超過授信余額的部分不予以貼現。對于每個外協企業的余額控制,時風集團依靠已經建立的外協企業庫存管理系統,采取了與單個企業進行商業承兌匯票余額與企業庫存賬面余額核對的辦法控制,每個企業最高獲得庫存余額50%的額度。(4)建立定期的訪查制度。銀行工作人員與時風集團負責票據的財會人員定期對每個外協企業進行現場訪查,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及時獲得外協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財務信息,以便于掌握企業情況,預防風險發生。(5)建立動態的受票企業管理制度,及時調整企業名單并通知銀行。(6)實行保證金制度,時風集團按貼現余額的30%,最低不少于1000萬元額度,在高唐中行開立保證金賬戶,企業如果需要動用保證金,必須在前一工作日通知銀行,并在動用保證金后的五個工作日內補齊。另外,對于票據的管理、檔案資料的收集等每個方面均建立了規范的管理制度。
到2001年末,時風集團累計對300多家企業簽發商業承兌匯票9.62億元。高唐中行累計為其辦理貼現7.45億元,增加業務收入733.49萬元。時風集團開辦商業承兌匯票取得“三方共贏”的效果:一是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得到了改善。據測算,截至2002年末,時風集團的外協企業因使用商業承兌匯票融資,減少貸款利息支出1092萬元(假定平均票據付款期限為3個月)。同時部分外協企業財務逐步規范,規模逐步壯大,自身信用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得到了商業銀行的認可。高唐中行為其中的30多戶企業進行了單獨授信,授信額度達到1.2億元。二是商業銀行增加業務收入。貼現利息收入成為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且貼現客戶的存款也成了銀行重要的資金來源。2002年,278戶商業承兌匯票貼現企業在高唐中行的年均存款達到1.19億元。三是時風集團得到了迅速發展。在開辦商業承兌匯票的三年間,時風集團實現了各項指標的全面翻番,其銷售收入、利稅從1998年的22.56億元、2.1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50.5億元、4.45億元。
(二)第二階段:由逐漸萎縮到停辦
隨著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的發展,時風集團越來越多的外協企業成為受票企業,商業承兌匯票簽發數量快速增長。2002年末,時風集團簽發商業承兌匯票余額3.7億元。為了獲得資金,受票企業對銀行貼現規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同期,時風集團向高唐中行提出申請,要求增加授信規模,將授信規模擴大到3 億元。但這仍然滿足不了持票企業的貼現需求。部分外協企業持票1 個月以上也得不到貼現,有時持票時間超過了按時風集團原來結算方式所需要的時間,并且還要多付貼現利息和手續費,因此部分企業申請退票。2003年外協企業退票39筆,金額840萬元。盡管發生了退票事件,但商業承兌匯票的簽發規模和貼現規模在2003年上半年仍然得到較快發展,累計簽發數額同比增長19%。
2003年10月,人民銀行規定禁止對承兌后(貼現的)匯票辦理再貼現,同時提高了再貼現利率。這個規定導致商業銀行貼現的積極性急轉直下。到2003年末,時風集團雖然簽發了2.6億元,但高唐中行僅為其中的1.49億元進行了貼現,同期人民銀行對高唐中行未收回再貼現規模為1.13億元。到2004年2月末,人民銀行在票據到期后,全部收回了再貼現指標,高唐中行對商業承兌匯票的貼現只能占用自身規模,因此多采取了選擇性的方式:僅對在該行授信的外協企業進行貼現,基本停止了對未授信企業的貼現支持。由于持票企業得不到貼現融資,也就不再接受時風集團開出的商業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簽發數量迅速減少。2004年末,時風集團僅開出了0.43億元的商業承兌匯票。
2005年,由于頻發商業票據風險,因此商業銀行對貼現業務進行限制性管理,通過改變貼現業務的規模管理模式進行控制,將貼現規模與貸款規模統一管理,并且再貼現后仍然占用銀行信貸規模,從而降低基層行開展貼現業務的積極性。在這一管理模式下,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收益遠遠高于貼現的收益,因此高唐中行停止了對所有票據的貼現業務。同期人民銀行又嚴格了異地貼現條件,規定“本地跨系統貼現的,經協議銀行審核同意并提交當地行長聯席會議討論通過并在轄內通報;異地跨系統貼現的,經協議銀行審核同意并提交省級管轄行,省級管轄行審核同意后提交省級行長聯席會議討論通過并向全省通報”。所以,商業銀行進行轉貼現的大門也被關閉,因此到了2005年,時風集團不再開出新的商業承兌匯票,到此,歷時近7年的商業承兌匯票業務就此停止。
三、時風案例由開辦到停辦的因素分析
時風集團商業承兌匯票案例由開辦到停辦,其實質是一個信用聯合體組合和分離的過程。其合與分的過程揭示了商業承兌匯票的發展規律。
(一)信用組合是商業承兌匯票開辦的基本條件
1. 在大企業信用之上疊加銀行信用是商業承兌匯票開辦并迅速發展的基本條件。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時風集團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的發展過程中,銀行貼現需求主宰市場、簽票靠承兌、貼現靠再貼現的需求“倒置”現象是個不爭的事實。在1998—2005年7年間,時風集團商業承兌匯票累計簽發額為13.9億元,而銀行累計貼現就達11.2億元,人民銀行累計再貼現9.7億元,分別占80.57%和69.78%。而且,商業承兌匯票簽發量增是伴隨銀行貼現、再貼現規模的增長而增長。因此,這種企業簽發、銀行貼現的信用組合產品具有兩個優勢:一是在商業信用之上疊加銀行信用作保障,提升了商業承兌匯票的信用等級,從而保證了商業承兌匯票的被接受;二是銀行信用的加入賦予了商業承兌匯票融資的功能,使商業票據融資功能得到體現。因此,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持票——貼現的方式,以降低利潤為代價換來急需的生產經營資金。
2. 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信用疊加是提升中小企業信用增級的重要手段。大企業商業信用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般情況而言,中小企業不是沒有信用,而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其潛在信用難以被商業性金融機構識別和發現。而商業信用發生在購銷之間,中小企業可利用與大企業在生產購銷方面的商業信用,持有大企業開出的商業票據在銀行部門進行籌資,從而繞過了銀行的信貸門檻和信貸篩選,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融資,而且操作過程快捷方便。關聯中小企業接受與大企業(如其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的商業承兌匯票,其實就獲得了大型企業的信用,這時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形成了一個信用體系,兩者的邊際信譽度為同一條曲線,即處于同等水平。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共建信譽鏈可以有效提升中小企業在信貸市場中的地位。同時,大企業通過財務的管理和控制促進中小企業主動適應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要求,調整財務信息結構,因此,激勵了中小企業信用水平“自增長”。
3. 信用組合對參與各方的效益提升具有較強的激勵作用。在這個案例中,銀行信用主動與商業信用相疊加,可以獲得三個方面的收益:一是可以通過與商業信用的組合建立與龍頭企業的密切的銀企關系;二是可以吸收到數量可觀的保證金和銀行存款;三是通過在中央銀行的再貼現,可以逃避上級行信貸額度的約束,確保有貸款關系企業的資金需求。
大企業在構建信譽鏈中也得到了穩定的供應群體。通過建立與關聯企業的信譽鏈,不僅實現了與關聯企業的信息共享,加強了各方對價值和信念的了解,因而增強了企業間的和諧和認同。通過信譽鏈所建立的合作伙伴并不容易轉向尋找其他新的合作者,因此大企業獲得了長期可靠的合作伙伴。
中小企業獲得了稀缺的信貸資源。借助大企業的信用,通過銀行貼現的形式將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轉化為融資,不僅能使產業鏈龍頭企業不動用自身資金即可完成貨款支付,同時也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從而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二)銀行信用的分離是導致商業承兌匯票不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時風集團商業承兌票據案例是建立在特定的信用格局、特定的市場結構基礎上。在商業承兌匯票運作初期,精選大型優質企業以商業承兌匯票進行貿易融資并附之以銀行信用支撐。銀行信用的捆綁,為持票企業提供了流動性支持,帶動了企業持票需求的快速增長,因此從1998開辦后的最初3年中,商業承兌匯票余額年均增長率為31%,企業累計簽發量始終大于銀行的貼現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雖然這種依靠銀行信用逆向推動的發展方式是我國特定市場環境下的必然選擇,但是違背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商業承兌匯票經歷了初期短暫的繁榮后,2005年隨銀行信用的分離,高唐中行停止了對商業承兌匯票的貼現,該項業務停止辦理。
銀行信用與商業承兌匯票分離有以下原因:一是隨商業承兌匯票的擴容,信用風險逐漸增高。隨著時風集團商業票據簽發數量的增長,更多的外協企業要求加入到這一行列中。鑒于人力、財力的限制,時風集團對企業的篩選放松了要求,部分資信狀況差的企業引起了合作銀行的警覺;同時由于全國頻繁發生商業承兌匯票詐騙事件,銀行對于此項業務的管控力度加強;二是信貸管理模式的改變造成銀行的積極性下降。在2005年以前,商業銀行對貼現規模和貸款規模是分別控制,并且貼現票據一經再貼現就不占用銀行信貸規模,而2005年后,商業銀行將貼現規模與貸款規模統一管理,并且再貼現后仍然占用銀行信貸規模,這種信貸規模管理模式迫使商業銀行退出票據貼現市場。
在銀行部門退出后,由于缺少票據專營機構,商業票據無法實現貼現、轉貼現,致使大量商業承兌匯票長期在持有者手中無法變現,因此中小企業也失去了持有商業票據的動力,時風集團停辦該項業務已成為必然。
四、結論與啟示
商業承兌匯票是基于商業信用的短期債務憑證,具有無抵押、無擔保、自主簽發等優點,是企業最優的貿易融資工具。尤其是在宏觀調控、商業銀行信貸規模趨緊的形勢下,通過票據的再貼現和轉貼現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總結時風案例由成功轉為失敗的發展過程,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大企業信用可以有效提升中小企業在信貸市場中的地位,通過合適的工具(如商業票據等)有效緩解其融資難的困境。(2)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信用鏈接有助于后者的信用自增長。(3)銀行信用是商業票據初期發展的重要因素。時風集團商業承兌匯票由開辦到停辦的過程揭示了票據市場的發展規律,在商業承兌匯票發展的初期,脆弱的企業信用、稀缺的資金以及殘缺不全的票據交易需要銀行部門的信用支撐。(4)商業承兌匯票持續發展需要合適的市場交易主體,從而實現商業承兌匯票的融資功能。如果不能構建功能完善的票據交易市場,銀行信用分離后,商業承兌匯票必然會失去融通資金的功能,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時風集團商業票據案例既有成功的因素,也有失敗的成分。要想確保商業承兌匯票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應建立跨地域乃至全國性的票據交易市場,使其有能夠發揮支付結算和融資功能的地域和空間。二是推廣商業承兌匯票需要一定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實行不同的政策激勵。商業承兌匯票發展初期必須疊加銀行信用,依靠銀行信用的支撐啟動商業承兌匯票市場。在發展后期,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適當放寬票據市場準入條件,逐步增加票據市場交易主體,有計劃、有步驟地鼓勵部分經濟效益和信譽狀況良好的企業簽發商業票據,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參考文獻:
[1]楊子強,王曉青.信用的組合與分離:商業承兌匯票發展的邏輯[J].金融研究,2006,(10).
[2]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促進我國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發展的指導意見,2006年6月.
[3]季新燕.銀行承兌匯票及貼現業務風險初探[J].金融縱橫,2006,(8).
[4]陳小梅.中小企業集合債券信用增級機制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0,(9).
[5]劉西順,翁洪服.票據無因性:理論探源與中外立法實踐比較[J].金融參考,2005,(5).
(特約編輯 翁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