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映山紅的情結,還是孩子時代的事情。人間四月花最紅,最紅要數映山紅。這句老家婦孺皆知的順口溜,是我對映山紅的最初認識。每到四月天,老家的房前屋后、路邊山角便開滿了映山紅。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成簇成團,爭奇斗艷。印像中又大都是濕漉漉、毛茸茸的,花瓣和花蕾上會有“汗珠”,伙伴們稱之為“花露水”。我們常常摘下帶露珠的花枝,用小手揉揉,含進嘴里,酸酸的、甜甜的,愜意極了。當然,付出的代價就是小嘴巴被花汁染得血紅血紅的,一咧那血盆小口,怪讓人恐怖的。因此,那時對于映山紅的感覺,總是怪怪的。
真正愛上映山紅,要追溯到上小學的時候了。那是一個崇尚英雄的年代,一部《閃閃的紅星》,一曲《映山紅》:“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唱響了大江南北,唱紅了秀麗山川。同時,一夜之間讓我們一整代的少年毫無例外地崇拜上潘冬子,愛上了映山紅。之后,中學時代的一篇課文——《我愛韶山的紅杜鵑》,文中將韶山的紅杜鵑比喻為烈火、朝霞和鮮血,滿懷深情地悼念革命英烈,意像鮮明,感情深摯,曾經深深地感染和激發了一代人。更讓我們這一代對映山紅產生了無比的崇敬,明白了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道理。從此,每每在山間地頭、庭院會場、苗圃花市、公園廣場看到映山紅,我的心就會一陣陣痙攣……
對于映山紅,我等凡夫俗子尚且如此,也難怪會贏得古今眾多文人的垂青。唐代詩人白居易稱之“花中此物是西施?!惫视成郊t有“花中西施”之美譽。南唐成彥雄的《杜鵑花》寫道: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雪,滴成枝上花。
帶著對映山紅的這份特殊感情,我先后到了革命圣地韶山、革命搖籃井岡山、紅都瑞金、紅土地興國、寧都、麻城等地。這讓我對映山紅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傳,古代有一位蜀國的皇帝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后,他的靈魂變為一只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就會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映山紅。
映山紅又稱杜鵑花、紅杜鵑、滿山紅、清明花、艷山紅、艷山花等,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稱,是長沙和麻城的市花,還是南亞著名山國尼泊爾的國花。主要生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酸性土壤中。映山紅和許多名花異卉不同,她甘于平淡,生長于貧瘠的土地,對艱苦的環境從不厭棄,樂于和野蕨以及許多不知名的雜灌朝夕相處;她生性純樸、平和,只要你愿意,誰都可以欣賞它、親近它,即便你想折下幾枝帶回家插在花瓶里也很容易做到,不會像折有些花枝那樣容易被刺,容易被樹汁弄臟手;她很美,美得攝人心魄,但她從不驕縱、不奢華;她全身是寶,其根、葉、花均可入藥,有祛風濕、活血去瘀、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等功效,可用于風濕性關節炎,支氣管炎,外用可治外傷出血,跌打損傷;她又是那樣的忘我、無私,經歷過盛開的熱烈和喧嘩,凋零的花瓣便悄然飄落,無怨無悔地回歸于大地,天生具有一種不計得失、忘我奉獻的精神。這些品格多像我們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p>
不錯,無論是《井岡山上杜鵑紅》的黃洋界,還是《閃閃的紅星》里的巍巍青山,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不就像征著我們革命老區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父老鄉親嗎!“杜鵑啼處血成花,”那每一叢都蘊涵著一份堅韌不拔的品格,每一枝都銘刻著一段生死相許的記憶,每一朵都承載著一個矢志不渝的靈魂,每一瓣都像征著一縷生生不息的美好情愫。
我贊美映山紅!
(作者單位:寧都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