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文化是指在審計監督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審計特點的工作技藝、行業風格、行為模式、審計理念等。新中國恢復審計制度以來,已形成共同的審計價值觀,如“依法審計,客觀公正”和“堅持原則,敢于碰硬”的職業操守;“廉潔自律,無私無畏”的道德情懷;“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等等。
一、審計文化的具體內容和精神內涵
一是確定責任和真實。審計的客觀動因是受托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直接目標就是確定這種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確定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是審計基本職責的最高概括。現代審計有越來越強調確定受托人的責任性的趨勢,國家審計日益強調對政府責任性的確定;民間審計日益強調對職業經理人責任性的確定;內部審計則日益強調對決策執行人責任性的確定。而責任性的外延也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即由財務責任性擴大到管理責任性(尤其是決策責任性),再擴大到社會責任性。國外是如此,國內也是如此。我國國家審計機關,近些年來就一直在強調,要從管理和決策入手,確定國有資產流失和損失浪費的責任。
二是服務權力和公眾。審計活動首先是服務于委托人或授權人的,而委托人或授權人往往就是受托財產的所有人或其代表,他們因為擁有財產權或財產代理權而擁有制定法律和規章的權力。審計活動必須服務于權力,因為,審計職權是由有權制定法律或規章的人來制定的。只有通過法律將審計自身的職權確定下來,審計人才能將審計行為施加于受托人。審計職權必須法定。要想取得法定職權,審計活動必須服務于真正擁有權力的人和部門。在現代民主社會,主權在民。公民不但有法律賦予的公民權,他們中的大多數還由于是納稅人,因而擁有決定如何使用公共資金的權力(當然,這種權力通常是委托給其代表來行使)。在這種前提下,公民可以通過投票來改變權力部門的結構,通過選舉來決定掌握權力的人。因而,在民主社會里,審計活動自然也要服務于公眾。審計活動服務于權力和服務于公眾是一致的。審計的權威和威懾力既來自于權力,也來自于公眾。從最高層次說,審計的權威和威懾力最終還是來自于公眾。
三是恪守獨立和謹慎。獨立性是審計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審計本質特征的精神元素。審計必須獨立于經濟責任受托人,否則就無法站在公正的立場,對審計事項作出客觀的評價。審計也應該獨立于經濟責任委托人或授權人,否則就有可能成為濫用權力的助紂者。但是,審計首先應該獨立于經濟責任受托人,這是審計行為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審計的獨立性一般被分為形式的和實質的。審計在組織、人員、經費和業務上的獨立性只是形式上的獨立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這種獨立性至少能讓外人看上去審計是獨立的。但是,審計最重要的獨立性還是指實質上的獨立性,即思想上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內在于人們思想之中,沒有可視性。但是,它決定了一次審計是否是真正地保持了獨立。這種隱含的獨立性,才是審計能否真正獨立的最終決定者。在思想上保持獨立,或者,保持獨立的精神狀態,是審計人員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審計組織職業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標。獨立是對審計人員思想上的要求,謹慎則是對審計人員行為上的要求。審計是一種專業性極強的智力作業,具有高風險特征,而且具有明顯的職業特性。職業特性意味著,審計是服務于公眾和特定人群的。例如,國家審計是服務于公眾和審計的直接委托人或授權人。因此,審計人員不但要對自己負責,而且要對公眾和委托人或授權人負責。審計人員的工作疏忽將會導致某些方面關系人的損失,并最終造成對自己的損害。因此,審計行為應該是十分慎重的。謹慎應該是審計人員的最佳行為范式。
四是遵循準則和規范。謹慎不是謹小慎微。謹慎是指,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必須持有合理的職業謹慎態度。那么,何謂合理的職業謹慎態度?合理的職業謹慎態度是指,審計人員的審計行為必須遵守公認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因為,遵守職業界共同研發的公認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可將因疏忽或失職而導致審計失敗或他人損失的風險降至最低水平。因此,遵守公認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是對審計人員審計行為的基本要求。
五是追求能力和修養。職業是為他人服務的,審計職業也不例外。職業人員一旦宣稱自己是某類職業人員,可以為他人提供某種專業服務,這就意味著他(她)具備了一個專業人員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并達到了與執業相稱的水平,具備了一個職業人員應該具備的公眾認為是符合一定標準的品行。如果事實證明不是這樣,那么他(她)就要對自己低水平的技能和達不到社會公認標準的品行負責。為了維護審計職業的榮譽,履行審計的基本職責,發揮審計在建立秩序和法制社會中的作用,為了對法律負責,對利用自己專業服務的人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審計人員應該在專業技能和自身修養上不斷地追求進步,并盡可能地接近完美。審計組織也應該在鼓勵審計人員追求完美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
六是崇尚理性和證據。審計活動所探求的不是不確定性,而是確定性;所要證明的是已經存在的,而不是需要我們去創造的;評價所審查事物的標準是由法律和科學來確定的,而不是憑借自己的激情去創造的。審計要達到目標,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獲取確定的可信的證據,并根據確定的法定的標準去評價,運用正確的邏輯判斷去推論,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審計活動必須是理性的,必須嚴格依據各種性質完全確定的證據。
七是主張證明和公開。審計活動一般不是由審計人發起的,而是由審計委托人或授權人發起的,審計活動的結果也不應用于審計人自身,而是報告給審計委托人或授權人。所以有人說,審計的本質功能就是經濟證明(審計教科書將其稱之為“鑒證”或“簽證”)。在我國,審計文化有些自己的特點。之一就是,大家認為國家審計是經濟監督(這并不是錯誤的,而是實用的),這的確與國外大多數國家有所不同。而且在行為上,人們也一直力爭向經濟監督方向發展。比如,我們一直認為審計處理處罰手段的力度不夠,只能察看而達不到督促的作用。現有的處理處罰手段,不能對被審計單位起到震懾作用。因而一直在追求更有效的處理處罰方法和手段。近些年來,我們加大了審計結果對外公布的力度,并收到了令人意外的效果。加大對外公布審計結果之后,被審計單位一改以往將審計決定擱置一旁、疲塌應付、我行我素的做法,要么奮起保護自己,抗辯審計結論;要么迅速表示接受審計結論,并立即著手整改。這是為什么?這是審計由監督向證明轉變的結果。一般來說,被審計單位并不懼怕內部的處理處罰,但非常擔心審計結果被公布于眾。因為如果那樣,被審計單位面對的就不僅是審計機關,而是國家的各種權力機關和廣大公眾,面對的就不僅是審計人,而是審計委托人或授權人。顯然,后者比前者擁有更大更多的權力,因而具有更大的威懾力。因此,審計工作應該繼續加大透明度和公開性,從重監督走向重證明,從重問題走向重責任,發掘審計的潛能,使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八是維護秩序和法制。無論國家審計、民間審計,還是內部審計,他們工作的終極目的都是維持一種由法律或規章建立起來的秩序,以使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單位活動能夠按照法律或規章的要求,在穩定和正常的環境下進行。因此,審計活動的結果,要使政府行政部門的活動,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活動,單位決策執行部門的活動,通通納入法制軌道,達到維護國家政治秩序、市場經濟秩序和單位內部秩序的目的。
二、審計文化建設的實踐要求
一是對審計人員的要求:
(1)勤奮學習,敏于求知。審計人員必須加強政治理論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務必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的學習和吸收;
(2)努力踐行,善于弘揚。“踐行”對審計人員來說,是最重要的。不管實踐起來是難是易,只要是優秀的審計文化,就要努力去實踐、去弘揚。
二是對審計機關的要求:
(1)用科學態度研究與審計文化相關的基礎理論;
(2)用豐富的載體推廣審計文化成果;
(3)用挖掘地方歷史人文資源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審計文化;
(4)用合理的規劃推動審計文化建設;
(5)用整合資源打造審計文化精品。
總之,審計機關推進審計文化建設可以使審計文化的核心理念體系化,形成審計領域共同家園,將優秀審計文化成果轉化為全體審計人員的自覺追求。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