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各個領域,計電算化的出現,使會計信息處理有了質的飛躍,其形式由傳統會計模式轉變成網絡會計。隨著全球信息網絡化,計算機網絡勢必成為財務發展的新趨勢,這將給審計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就會計信息化對審計的影響作如下初淺的探討。
一、會計信息化增加了審計的風險
(一)會計信息化促使會計風險轉移
在會計信息化的條件下,受會計信息化開發性發展趨勢的影響,會計風險將有所轉移,轉移方向為核算方面的風險轉向審計,在審計的三個主體——政府、社會、企業間也會發生轉移。
1.核算方面的風險轉向審計。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核算職能是前提,監督職能是保障。審計是對客觀經濟活動的合理、合法、有效性進行監督,監督職能履行的好壞關系到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會計信息從采取、處理、加工都是通過計算機來完成的,一般在數據核算上不會存在錯誤。會計信息化的實現有效的完善了會計核算的職能,同時也把審計的職能變的更加突出,人們更加關注審計,對審計提出更高的期望,使得會計風險轉移到審計。
2.在審計的三個主體——政府、社會、企業間發生轉移。審計包括國家審計(即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會計信息化的開放使得單位間能夠做到信息共享,當單位對外在信息采集時,如果發生外在信息的錯誤將會對單位造成重大的影響。政府是推行信息化的主體,同樣也是扮演信息化下審計的一個重要角色,以前政府所監督的常常是一些政策性的,著眼于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單位則主要是技術性監督,著眼于經濟活動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全面性。而社會審計監督的范圍比較廣泛,最典型的就是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審計主體,如何保障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信息系統是否能夠有效推廣。對于國家來說,政策性監督是其主要職責,政府將依然保持政策性監督,而技術性監督由于涉及的點比較多應當由社會和單位共同承擔,社會機構能夠保證單位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因此會計監督的職能在社會這一方將加重,伴之而來的是社會對于審計所承擔的風險增加。
(二)信息系統本身的風險增加了審計的風險
會計信息系統是建立在互聯網和計算機上的,信息系統的引進會給企業會計信息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這是由信息系統固有風險所造成的。在計算機以及網絡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存在技術風險、業務風險、控制操縱數據風險、篡改調用程序風險、糾錯風險、安全風險等,這些風險無疑加大了審計人員的監督難度,而且對審計人員的素質有很高的要求。
(三)會計信息化導致當前審計的風險抵抗力下降
如果按照傳統審計方法,審計人員能抵擋一定的風險,但信息化會計的引入對審計人員自身的素質提出新的挑戰,當前由于審計人才的暫時無法跟進,審計抵抗風險的能力相對下降。
1.審計人員老齡化。會計信息化的到來,使審計崗位對人才素質要求很高,審計人員既要熟練掌握會計知識又要熟練運用計算機。由于體制機制的原因,當前形勢下審計人員大多是六十年代的,由于工作經驗的關系,他們能夠敏銳的感知會計信息,但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相對滯后,而現在的年輕人雖然對計算機的操作和運用很熟練,但對會計的認識和經驗相對不足,無法真正的深入分析會計信息。
2.審計人才的缺失。在會計信息化的條件下,會計信息的處理是基于網絡、數據庫的,這就要求審計人員熟悉計算機網絡和數據結構。當前并沒有足夠的人才來滿足這個需要,因此會計信息化使得審計人才缺失,審計人才的缺失使審計崗位的人員不能很好的勝任自己的工作,可能會出現系統遭受病毒、木馬的襲擊等錯誤操作,造成會計信息的丟失,影響審計工作的開展。
二、會計信息化增加了審計的難度
(一)審計的對象和范圍變得難以控制
審計的對象就是會計主體,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不僅為會計信息的傳播提供條件,而且使企業的組織形態、經營方式等方面呈現外在的不確定虛擬化狀態。會計信息化極大的拓展了會計主體的外延,給會計主體的判斷帶來了困難,會計主體的難于確定性導致審計對象的不確定性。雖然會計主體以某種新的形式產生和存在,但是審計必須要對其做出監督措施才能保證市場的安定、才能維護債權人的各項利益。審計對于監督對象的判斷無法對這些“虛擬公司”做出逃避,在這種難于控制的情況下,審計人員應當遵從實質重于形式的要求,正確確定會計主體,做好審計工作。
(二)會計信息化加大了審計監督協調的難度
影響當前審計到位的重要因素是法制體制,規章制度、領導意識、員工素質等。會計信息化需要構建一個高效、共享、融合的平臺,會計的監督來自于社會、政府、企業三方的共同監督,要實現體制的融合就必須在這三方之間、三方內部之間充分協調,面對目前影響審計的一些主要問題,要構造一個充分協調、融合的系統尚有一定的難度。
1.審計人員對審計的重要意義認識不清,有些審計人員認為審計工作政策性強、要求較高、任務較重,費力不討好,于是工作上不認真,敷衍了事。
2.審計的有關法規制度不健全,有些法規制度尚未建立健全,雖然正在不斷的進行完善,但是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體制運行和改革開放新形勢的需要。
3.審計的監督機制落后,監督觀念陳舊。有的領導重收繳,輕處理;重堵漏,輕防范;重治標,輕治本,導致審計流于形式,監督方法滯后,進行審計時,事后查處多,事前控制少;違紀違法查處多,合理效益性查處少。
4.審計人員素質有限,政治理論水平不夠,缺乏大局意識,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有關方針、政策、財經法規等學習少,理解片面,不能很好地運用相關法律法規,正確履行審計職責。
三、審計如何應對會計信息化中出現的問題
(一)加強人才隊伍的素質建設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不斷更新,21世紀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復合型、綜合型和理論型審計人才。審計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人才隊伍的素質建設:
1.不斷改進培訓渠道,做好后續教育,提高培訓工作的適應性和超前性。
2.改革和完善相應的審計人員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審計人才選拔機制、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使審計人員不但具備一定的業務知識,而且要轉變觀念,樹立新的審計思想和新的審計理念,探索在會計信息化下審計工作的新領域、新方法和新手段。
(二)構筑完整的審計體系
國家監督、社會監督和單位內部審計,共同構成完整的審計體系,三者缺一不可。由于國家監督是依法對各單位進行強制性的行政監督,社會監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所進行的監督,這兩種監督形式及其結果得到法律認可,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公正性,因此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的有效開展,可以有效地保證各單位的經濟活動依法有序地進行,并可彌補單位內部審計存在的種種不足,或者說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是對單位內部審計的一種再監督。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加強,可以推動單位內部審計的充分開展;單位內部審計的有效進行,為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的進行提供了重要基礎。
(三)加強審計風險管理
1.加強識別審計風險。在開展審計的過程中,通過對實施工作不斷細化,將實際實施過程與標準的實施過程進行核對等方法找到審計風險的所在,通過一定的手段避開存在的審計風險。
2.加強分析審計風險。在識別審計風險的基礎上,結合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審計風險存在發生的可能性及將會給審計造成的影響程度進行估計和衡量,確定各種審計風險的重要性,將實施人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對付主要審計風險上,從而使審計的整體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3.加強對審計風險的監控。在審計實施過程中對審計風險的發生情況進行監督和控制,控制已識別的審計風險,并識別新的審計風險,對突發的審計風險采取適當的策略和措施,有效地防范和消除審計風險。(作者單位:鷹潭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