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責任審計是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審計,審計對象不僅“對事”,還要“對人”。中辦、國辦兩個“暫行規定”中有關條款明確規定要對領導干部及企業領導人員任期內的經濟責任作出客觀評價,向本級人民政府提交其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并抄送同級組織、人事、紀檢、監察或企業領導人員管理機關和其它有關部門。因此,對被審計者的評價和責任認定,將直接影響到審計結果的利用和領導干部本人。
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如何進行全面、實事求是地評價,是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的最大難點,也加大了審計人員的審計風險。其難度主要表現為:
1.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不統一。目前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缺少具體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致使不同的審計人員在面對相同的問題,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審計評價,影響了審計的客觀公正和審計的權威性。
2.領導干部的直接責任和主管責任難以界定。在現實工作中,單位的事務管理和經濟決策中,大部分是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的,另外黨政領導班子之間的經濟責任范圍、內容等分工也不夠明確,導致很難界定領導干部個人應負的經濟責任。
3.經濟責任審計期間的歸屬難以劃分。單位的經濟活動是連續性以及單位會計核算的方式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上期的責任可能延續到本期,本期的責任也可能遞延到下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認定過于簡單、片面,則將影響審計結果的準確性。
4.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經濟決策帶來的正負面效應,給審計評價帶來諸多的困難。如:有的地方領導為修建公路、興建醫院以及學校進行了籌資,其正面效應是改變了一個地方的交通、醫療衛生及教育落后的狀況,但負面效應是增加了財政負債;有的鄉鎮領導招商引資項目給地方增加的稅收收入,但對環境會造成一定的污染。使審計人員在評價是非的量和度上很難把握。
另外,由于審計手段的局限性,在實際審計過程中,準確評價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等方面的情況也是很難的。
要解決好經濟責任審計評價問題,結合審計實際,本人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1.應堅持穩健性原則。審計評價的內容、范圍只限于領導干部的任期經濟責任,絕不能作超出審計范圍的審計評價。
2.應堅持客觀性原則。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應以客觀的實際發生的經濟事項為依據,不能受主觀意念的支配,避免隨意性。
3.應堅持全面性原則。我們的審計評估,必須在充分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審計所查出的問題,避免以偏概全。
4.要建立統一的領導干部經濟責任評價的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定量指標包括絕對數和相對數,如預算的執行及決策或財務收支計劃的執行情況、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等;定性指標包括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領導干部遵守財經法規和廉潔自律情況、單位重大經濟決策的運行情況和領導干部在經濟決策中所起的作用等。
5.應正確界定經濟責任的界限。主要是劃清:(1)直接責任和主管責任的界限,直接責任是領導干部任期內直接組織實施、控制、決策和干預經濟活動的具體行為所應負有的責任,主管責任則是領導干部任期內由于個人主觀原因不重視、管理不力或放縱他人造成的本單位違反財經紀律或其他等行為,給國家造成經濟損失的經濟事項應當負有的責任。(2)劃清領導干部任期內與非任期內經濟責任的界限,不能將前任領導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評價為現任領導的成績或問題。(3)劃清集體決策與個人決策的界限,由集體決策造成的失誤,應當由集體負責;由領導個人決策造成的失誤,應當由領導個人負責。
總之,我們審計人員應做到科學準確地評價被審計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從實際出發,以法律法規、政策為準繩,以審計事實為依據,對審計事項做出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職業判斷。(作者單位:永修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