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資金是國家、有關部門以及上級部門下撥的具有專門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資金。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各項經濟政策的落實,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為確保專項資金能得到合理的管理與使用,發揮其應有的使用效益和社會效益,專項資金監管亟待加強。
一、存在的問題
1.地方配套資金不能及時到位。部分單位為爭取項目資金,爭先恐后,跑“部”前進,而不顧地方財政可支配財力的實際情況。項目資金爭取到后,地方配套資金上卻遲遲難以到位,甚至跨幾個年度都不能到位,造成有些項目不能按計劃及時開工,或者已開工項目進展緩慢,逐步演變成半拉子工程,甚至還會使一些項目已到位資金閑置,造成了其他需要資金的地方項目得不到國家支持,而得到資金的地方項目半死不活的極大浪費現象。
2.專項資金會計核算不符合規定。部分項目主管單位財務人員業務水平偏低,不能按要求核算專項資金,有些還不能合理使用會計科目,對專項資金也未能實行專戶管理,多項專項資金混合核算,甚至有的專項資金與單位經費混在一起,差旅費、招待費等費用魚目混雜,無法準確界定專項資金是否真正用到項目上。在報賬程序上、手續上也不夠嚴謹,審核不嚴,白條付款等付款憑證不合規現象屢見不鮮,項目形成的固定資產也未能及時入賬。
3.專項資金被挪用、擠占。部分單位從專項資金中提取專項資金的前期費用,在專項資金中列支招待費、差旅費、補貼等,甚至有的因單位經費緊張,先用專項資金墊付單位公用經費支出,結果出現專項資金有賬無錢的現象,部分專項資金未能按規定使用,存在串項移位,改變項目的實施范圍、建設內容和地點的現象。少數項目主管單位在款項撥付時,對工程價款審核把關不嚴,夸大概算、虛列工程量,高估工程價款,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資金的損失浪費。
4.專項資金監管不到位。在專項資金的監督和管理上,大多存在“以撥代管”,“重支輕管”的現象,突擊性檢查多,日常監督少;事后檢查多,事前、事中監督少,全方位跟蹤監督少。部分項目完工后,對其所產生的經濟、社會等效益沒有進行評估,對于沒有達到項目建設預期效果的,沒有進行責任界定,存在處而不罰的問題,影響了財政監督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同時,項目主管單位大多注重專項資金的爭取,而對專項資金專款專用的意識卻不強。
二、原因分析
1.專項資金的內控制度不健全。一方面部分項目單位對專項資金的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專款專用的意識又不強;另一方面專項資金在資金調度、分配上權力過于集中,缺少內控制度,有的“一支筆”說了算,難免出現漏洞。
2.專項資金監管制度不健全。項目部門、單位上報的各類報表更多的只從數字上簡單匯總,用于應付上級部門的要求,而沒有從效益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別是缺乏對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跟蹤問效及責任追究。同時,由于專項資金涉及的部門多、金額大,財政、審計等財政資金監督部門力量有限,對專項資金的監督難于全面兼顧。
3.項目缺乏科學合理的論證。“先爭取資金,后論證項目”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單位先想方設法爭取上級專項資金,但由于缺乏對于項目的效益性及可行性的合理論證,造成專項資金的嚴重浪費,極大地降低了專用資金的使用效益與社會效益,特別是對一些專項疫苗,由于其使用效益性差,導致大量疫苗無人領取。
三、完善專項資金監管建議
1.加大對專項資金管理、使用的審計力度。要確保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應加大對專項資金管理、使用的審計力度,及時公布審計結果,使得資金的使用更加透明化,以保證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和社會效益。
2.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督促地方配套資金的及時到位。對拖延的地方配套資金,應采取社會輿論、行政以及其它行之有效的監督手段,督促其及時到位。對確實無法到位的,能收回的資金應足額收回,對造成國家利益重大損失的,應追究有關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3.加強人員培訓教育力度。加強會計人員的業務知識與法律知識的教育,從而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促進項目單位財務規范有序,增強單位財務人員遵守法律規定的自覺性。
4.加強領導思想教育,筑牢職業防線。在實際工作中,單位領導對專項資金的重視及責任意識,更能保證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與社會效益。強化領導法律意識、責任意識,職業道德教育,使其時刻保持著管好用好專項資金的意識,是加強專項資金監管的有效措施。
5.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監管。建議建立專項資金跟蹤問效制度,加強對專項資金的重點環節的跟蹤問效,以保證專項資金的安全性、規范性與效益性;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按照權、責、利相統一的原則,明確專項資金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責任,加強對用款單位的財務監督。(作者單位:高安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