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樂器之一,現代稱其為“古琴”或“七弦琴”。“琴”在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中,不僅創造并完善了獨特的琴器、琴曲、琴譜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質與豐富的藝術表現力,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及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琴成為歷代文人具備音樂修養及實踐技能必修的一種樂器,同時也是歷代文人思想學識與人格情操的最佳體現方式。毫無疑問,琴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國古代樂器之王。
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來自于琴器所特有的音色品質,而這些特有的音色效果又與琴的材質、形制、結構、髹漆等斫制工藝有著直接的關系。琴的弦位較長,音量不大但余韻悠長,面、底板渾厚且共鳴箱體積較小,特別是通體表層髹有厚厚的漆胎,這樣特殊的斫制與構造方式,使共鳴體振動不充分且有傳播阻礙,造成琴在發音上具有輕微淡雅、深沉悠遠,圓潤古厚的音色特點。而這些發音特點,恰與歷代文人在音樂上追求的“中正平和”、“溫良敦厚”及“虛靜簡淡”的審美情趣相合。歷代文人對古琴的推崇與偏愛,促進了古琴形制的不斷發展和音樂表現力的逐步完善,但其特有的音色品質與后來日益豐富的其他樂器品種及民間俗樂越來越不相容,于是琴逐漸成了文人雅士抒發高雅情懷所專用的樂器。
王鵬先生作為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斫琴藝術家之一,經過20多年的斫制實踐經驗與琴學藝術研究,終于厚積薄發,創作出一批音色純正、造型新穎、工藝精湛的古琴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代表了王鵬先生最高的斫琴藝術水平。據王鵬介紹,古琴的制作工藝相當復雜,制作一張古琴大概要耗時兩年,經過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但可以簡單概括為幾個步驟:1、選料;2、制作木胎;3、上大漆和鹿角灰制成灰胎;4、在窖坊進行干燥;5、放在室外進行一年的自然干燥;6、對琴體及漆面進行打磨;7、調整岳山高度;8、拴弦。
古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而是有著豐富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舉例來說,用來架弦的硬木稱‘岳山’,是琴的最高部分,七根弦象征水,所謂‘山高水亦長’;琴底部的兩個音槽分別稱‘龍池’、‘鳳沼’,所謂‘江寬海亦深’;面板圓為天,底板方為地,象征‘天圓地方’。古琴音色純凈、優雅,分三種音:泛音、散音、按音。這三種不同的音色,則分別代表了天、地,人之聲。”
2007年,王鵬位于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前苑上村的鈞天坊正式開張。他開始在這里進行古琴制作、展覽、教學、雅集。如今,鈞天坊每個月都能制作完成30張古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古琴演奏家陳雷激演奏的那把古琴就是王鵬的得意之作。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王鵬創造出了70多種古琴形制,依木材的特性選擇制作方法,力求讓琴發出最契合其天性的聲音。2010年,鈞天坊的古琴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鵬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說,復興和推廣古琴藝術并不是為了延續傳承了幾千年的一種技藝,而是為了傳播一種處世哲學和意境。
琴由“琴器”發展到“琴藝”,繼而走向“琴學”的漫長過程,在歷史的演進中融進了中華民族主流文化之中。“琴、棋、書、畫、詩、酒、茶”是歷代公認的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人們之所以如此看重這些文化,實質反映的是文人們所追求向往的一種生活情趣、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