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到馬書林的戲曲人物畫是在中國美術館的某個展覽上,當時的印象是:戲曲人物怎么想到可以這樣畫?這人夠聰明。
是的,從關良畫戲曲人物始,戲曲人物畫從來是比較小品的,人物造型單純,大多一兩個戲中角色,即使有兩三個乃至三四個,仍是速寫漫畫式的,著筆較簡單,筆墨關系也不復雜。由于戲曲人物本身造型上的夸張、程式與虛擬的特性,所以戲曲人物畫戲筆戲墨的意味特別突出,草草不求形似,或借人物本身的故事寓以某種意味,或干脆就在筆墨游戲中“聊寫胸中逸氣”了。由于是“墨戲”,所以必須“水墨為上”,色彩是不能亂加的,充其量來點“色不礙墨”的淡彩,盡管現實中的戲曲人物色彩極明麗。
馬書林的作品則完全突破了戲曲人物小品的套路,使戲曲人物畫得以在一個全新的格局上重新發展。其最直接和突出的特點就是:不是小品。
戲曲人物畫的特點曾經直接制約了它在表現上的豐富性。馬書林的戲曲人物不僅畫面尺幅大,場面也大。他的大尺幅作品中有七八個甚至十來個人物,生旦凈末,紅紅綠綠,再加上幾案城樓、戰袍武器,把偌大一個紙面擠得滿滿實實。這種畫大畫的特點讓我想到張大千先生“畫家之畫”的倡導。他說過,“會作文章的一生必要作幾篇大文章,……畫家也必要有幾幅偉大的畫?!^大者,一方面是在面積上講,一方面卻是題材上講,必定要能在尋丈絹素之上,畫出繁復的畫,這才見本領,才見魄力。”何以大才見本領?因為畫面一大,要解決的問題就復雜起來了。造型中的關系,結構的關系,筆墨的關系,墨色的關系,與畫“墨戲”小品當然大不相同。也正是較大的畫面,給了馬書林先生戲曲人物以施展才華的天地。
復雜而豐富多變的筆墨表現是其又一個突出特色。
由于畫面尺幅較大人物較多,給豐富多變的筆墨處理留下了較大的空間。馬書林的人物描繪固然有用中鋒勾勒者,亦有側鋒乃至散鋒造型者;有濃墨重筆者、淡墨輕描者,亦有色墨或色線為之者;有濃淡粗細提按頓挫者,亦有整飭松動或實或虛者;有用線條造型者,亦有短線或點垛造型者,可謂極盡用筆變化之能事。同時亦有造型不用勾勒而直接以色墨塊面潑灑造型者。
說到墨法,也是馬書林在戲曲人物技法上的一大突破。他用墨,有濃墨點簇,有淡墨潑灑,有彩墨直接點垛,不同濃淡不同彩墨又形成濃淡互破、水墨互破和色墨互破的多種復雜的破墨效果。其變幻不定的多種墨象與前述本就豐富多變的筆法相結合,構成傳統戲曲人物畫上難以想象的豐富筆墨效果,一種吸收了山水畫和花鳥畫筆墨意味的復雜表現效果。
筆墨的這般講究由于色彩的介入而更顯豐富。馬書林的戲曲人物純水墨的不多,大多是彩墨,他的彩墨也不是常規中國畫的彩墨,他“彩”得相當講究。這種以墨和色形成了許多漂亮的淺灰色調,如紅灰、紫灰及多種類型的冷暖灰色調。這些漂亮而豐富的灰色與畫面中墨筆墨塊相應和,效果都相當漂亮。有的畫面還不乏幾處明麗的色彩,例如他從民間年畫中吸收來的紅、黃、藍的直接運用。要特別指出的是,馬書林的用色盡管吸收了西方色彩的若干因素,但他的用色原則卻是地道的中國畫的,準確地說,他是用筆墨思維去處理色彩的。
吃透了中國意象式造型方式的馬書林先生,在人物造型上可謂自由酣暢、縱橫捭闔,無可無不可,這或許是他選擇虛擬特征突出的戲曲人物作題材的原因。戲曲人物的夸張、變形和虛擬性質,使畫家可以更自由更意象處理畫中人物形象。我倒覺得,不是這些有名有姓有故事的戲曲人物在決定畫面效果,倒是畫面效果在決定畫中人物造型的表現,換言之,畫中人物實則成為筆墨和結構的載體。
他畫中那些人物夸張變形怪誕且不論,我們常??梢钥吹街啬酥翝饽珘K面在畫中東置西陳以求畫面之穩定,以致這些重墨重色塊面落到人物的身體、臉上甚至遮蔽到眼睛《這在其他人物畫上是嚴重犯忌的》……這種落墨顯然已經破壞了局部人物造型的完整,但從畫面整體分章布白輕重安排之效果來看,卻又完整而和諧。既然不是人物決定筆墨,而是總體效果決定局部造型,我們就不僅容易理解畫面上本已夸張變形至荒誕感覺的人物,也容易理解似乎已經被一簇簇強悍的用筆和一團團色墨團塊解構了的人物造型。在戲曲人物畫處理上,大膽到能因筆墨處理而致解構人物造型的地步,在中國畫人物畫領域中是罕見的。這顯然與馬書林對中國畫筆墨思維及中國畫意象造型觀的深刻理解相關。
對這種整體處理方式的理解,或許也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畫家的題款。作為戲曲人物,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因此每幅作品都可以有一段情節敘述或歷史點評,這在該畫科中是一通例。馬書林亦常題款,或短或長,一則幫助說明畫面情節,二則協助完成畫面結構處理。這些題款,有時是一段,有時是兩段甚至三段,而且各守一處,此呼彼應,這已屬罕見。而各段之書寫,又呈或方或長或異形之排列陣形,更有一段之中字體大小相差懸殊之別。同時,題款有列在畫面空白之處者,更有書至繁密重墨濃墨之處而難以卒讀者。如此這般處理,亦是馬書林之首創。
馬書林的戲曲人物畫似乎早已超越了戲曲人物的表現,但又的的確確是在畫戲曲人物。這不禁讓我想到初看山是山再看山不是山后看山還是山的著名的禪學公案。其實中國藝術不都是這樣嗎?山水只是山水?蘭竹只是蘭竹?是中有不是,不是亦有是。同樣,筆墨又只是筆墨么?此“是與不是”與“似與不似”均為中國意象藝術之特征。晚明陳繼儒有段話很精彩:“世人愛書畫而不求用筆用墨之妙。有筆妙而墨不妙者,有墨妙而筆不妙者,有筆墨俱妙者,有筆墨俱無者。力乎?巧乎?神乎?膽乎?學乎?識乎?盡在此矣?!弊罱K表現的其實還是人自己。懂得這個道理,則可左右逢源,無可無不可。馬書林戲曲人物畫其獨特別致處在這里,其聰明精彩處亦在這里。
(責編 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