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經藝術家之手誕生后,一旦進入社會展示于眾,通常會產生觀賞、評論、鑒定和收藏等一系列后續過程,本文僅以繪畫作品之賞評鑒藏為例,略述一己淺見。
先是觀賞。俗話所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惟以觀賞者之學養深淺、眼光高低和意趣差異為決定因素。
其次是評論。若是各抒己見,不做定論,自是合乎自由開放之要求,最有利藝術之健康發展。然而,現實狀況卻不容樂觀,而最令人憂慮詬病的是背離學術原則,一味客套捧場甚至阿諛奉承的庸俗風氣。再則,一些評論家雖具理論功底,卻少繪畫技藝基礎,所撰文章,所發言論往往“隔靴搔癢”。藝術評論家亦可稱為“畫醫”,“畫醫”若能提高醫術,嚴守醫德,畫家才能有“明鏡”和“諍友”相助,才會前途無量。
其三為鑒定。藝術品鑒定之識高低、辨真偽,其難度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象。如今國內公認的書畫鑒定權威已先后作古,高水準的鑒定專才已成稀缺。但要培養成材著實不易,既需有淵博深厚的專業學識修養,又需有長期甄別鑒識的經驗積累,而在當今市場經濟發達,功利效應熾烈的情勢下,尤其需有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堅貞的道德操守,才不致見利忘義而鑒偽為真的坑害藏家、污染風氣。
最后是收藏。要涉足收藏之境,首先需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其次對藝術品觀賞有興趣且有相應文化學識素養;最后是有收藏之雅興和投資之意識與愿望。所以收藏一事。歷來在較小范圍且具備上述條件為數不多者問進行。然而卻不料幾年前國內突然收藏之風盛行,拍賣熱潮紅火,有的地方連挎著菜籃子的大媽都熱衷參與,出現空前罕有的瘋狂奇特情狀,時隔不久,贗品泛濫成災,粗制濫造的畫作充塞市場,致使藏家深受傷害,喪失信心。究其原因,則是缺乏管理規范和道德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