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美國藝術家理查德·菲利普斯的畫,是以大尺幅鮮艷的超寫實而馳名。畫面往往高達八英尺或者更甚,寬度也在六英尺以上,并運用令人難以抗拒的色彩,熱情、飽滿地刺激觀者的感官。這種風格,會讓你想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雜志里的圖片,并讓你認識到傳統流行文化和波普藝術的精神。作品中的人物既有娛樂界的明星,也有文化和政界要員,如湯姆·克魯斯、瓦倫蒂諾,喬治·布什、迪帕·喬普拉,等等。尤其在作品中描繪許多很有魅力的年輕女孩,她們有著標準的臉蛋、表情和發型打扮,都很時尚,不管你在過去多少年前見到過她們這種形象,都如同在畫報、媒體鏡頭以及照片寫真上所看到的,那種色情味的線索:長筒襪與吊襪帶、半裸的軀體等等。菲利普斯坦言:“我的作品是關于一種直白的、濫用的美——這是我的主要創作思路”。
菲利普斯喜歡流行文化,常從流行文化中借取圖像,但有趣的是,被他借用的圖像又往往返回來被一些媒介使用。他認為自己的借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照搬,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超越,加上自己想法的一種挪用。而當它們又被當成廣告或色情使用時,這些圖像的初衷已改變。所以菲利普斯認為,在某種意義上,圖像作為藝術的功用只是暫時的。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細部被擴大到非常大的尺度,有種商業藝術極端特寫的想象力。通俗藝術支持了當代消費文化的繁榮,通過一系列鮮明的主題,理查德·菲利普斯把他的通俗題材變成更加哲理性和對社會現實的思考。他在畫油畫時,小心翼翼地表現最初的素描形象,從認真對待工作的態度和作品中所嵌入的題材,以心靈的寓意來表現自我。如《吸煙的女孩》中,流暢的視覺效果透露出對空虛所付出代價的思考。他的作品還呈現出一種對政治的興趣的題材,如《美國總統》,出現這種公然的政治性,在菲利普斯看來,這是因為社會上某些反復無常或自相矛盾的緣由,流行視覺標志的力量,總是被宣傳為某種意識形態,如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等的傀儡。理查德的畫中也有一些關于老鼠、松樹的題材,之所以選擇它們是因為靈感來自涂有膠水的捕鼠器,在畫中膠水使用23克拉的黃金來表現的。畫的題目《你是銀是金?》暗示出美國2009年由于在中東的戰爭和美國政府發起的對抗經濟危機運動的結果。通常動物在膠水(金)的捕獲下幾天就會因饑餓、脫水或休克而死。除了選取現在大眾媒體中通俗性感形象,也有孤獨憂郁的男人肖像:表情嚴肅,鎮靜沉重得有點冠冕堂皇,用略顯逃避的眼神凝視著畫面外,像是要表現出一種給人印象深刻的權威感,猶如現代《圣經》中的先知形象插畫或電影《指環王》中備受人們尊敬的角色。
菲利普斯對(具有暴力與恐怖特點的)快節奏金屬樂“Death Metal”很感興趣,因為這種高亢的物理聲演出形式自由,不受地點與環境的限制。2001年9月初,菲利普斯在紐約弗里德里希·佩澤爾美術館舉辦他的展覽“美國”,在開幕式上他邀請電子樂隊“布萊克·戴斯”表演一個專門構思的樂曲,雜亂的聲音高達140分貝,整個美術館以及周圍的街道都聽的很清楚,這種挑釁性的目的,就是與那次展覽的題目相關連。展覽中就包括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什的肖像,也許可以看成是那個兩天后發生的恐怖組織襲擊雙子塔的令人不安的前兆。
成長于新英格蘭,接受過牧師科頓·馬瑟的教誨,這對菲利普斯有著深的影響。作品《地獄》就是這一反映,它展現了一副陰森恐怖的形象:吃人惡魔嗜血的殘暴、肢解的身體、丑陋的小鬼、熊熊的烈火……無不透出它對人性丑惡的鞭撻。
菲利普斯的作品多次參加國際性展覽,包括1 997年紐約的惠特尼雙年展、2000年紐約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大紐約”展覽、2001年漢堡戴希陀當代藝術館舉辦的“當代藝術面貌:從那個畢加索到亞歷克斯·卡茨”、2007年米蘭波維薩三年展等。2010年夏天,他在倫敦霍斯頓著名的白立方藝術展覽館舉辦個展,以當代商業廣告式的閃亮油彩傳遞其獨特的艷俗之美。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