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中國平面設計文獻展”是中央美術學院為籌備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協會聯合會)的北京年會而策劃的一項重要學術展覽,并于2009年10月北京召開世界設計大會期間首次與國內外觀眾見面,引起強烈反響。關山月美術館有幸參與了這項展覽的籌備工作。北京展之后,策展人許平教授和我們都認為,由于時間匆忙,該展覽有進一步深化的必要,尤其對相關課題的研究性梳理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致同意在深圳再展一次。因此,此次在深圳的展覽由關山月美術館與中央美術學院聯合主辦,我們對作品進行了精選和補充,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海報將有較充分的展示。該展覽得到了深圳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的支持,展覽于1月25日~2月27日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行。
展覽分《國民·生活》、《人民·英雄》、《公民·時代》三個單元,分別選擇了民國時期的期刊雜志和老上海的月份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宣傳畫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海報,它們分別對應了20世紀三個重要時代:國民。生活——西風東漸時期以十里洋場為特色的海上文化:人民·英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公民·時代——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與商業文化。希望以此勾畫出20世紀中國平面設計史的輪廓,同時凸顯深圳對中國現代設計發展的重要貢獻。
20世紀中國的平面設計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其形態的生成、演變過程,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錯綜復雜的演變過程。所以,想以一個展覽容納這樣巨大的內涵,無論如何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在形態上選擇了招貼畫這一具有代表性的平面設計樣式,試圖考察它在幾個主要歷史時期獨特的呈現方式,并探討其形態的變化與社會變革之間內在關聯。
上海“月份牌”招貼是現代平面設計進入中國之后與中國商業環境相結合的產物。這些至今仍魅力不衰的中國式早期招貼,不僅顯示了當西方經濟、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時,中國傳統審美敢于應對的勇氣,也展示了最早一代設計師在時勢巨變中善于學習,敢于創造的卓越才華。如果說“月份牌”僅是一種商業廣告樣式,老期刊雜志的涵蓋面就寬泛很多,從中可以嗅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歷史氣息。很多著名學者和藝術家都參與過期刊的編輯與設計,從中可以感受到20世紀早期中國平面設計東成西就的極高水準。
50年代之后的“宣傳畫”,是在一種特殊環境下造就的社會招貼形式。這些招貼固然與時代的政治性要求有關,但同時也顯示了新中國的設計師對于理想社會的想象與追求,以及那個時代所特有的高漲熱情。還必須看到,這個階段的招貼設計并非僅僅是政治性的,事實上,招貼創作的組織者與設計者們努力從文化普及、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等方面探求著理想傳播的樣式,其影響面之廣、參與者之眾、發行體制之完備,是研究中國現代招貼發展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該板塊在2009北京展的基礎上,增加了“廣東宣傳畫”專題。廣東不僅是全國宣傳畫創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還因為“廣交會”這一特別的對外交流平臺,使得廣東宣傳畫在文革時期形成了獨特的風貌。
80年代之后,大規模的政治招貼創作與發行逐漸停止;進入90年代,具有現代平面設計特征的海報開始成為主流。與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同步,來自港澳臺地區的設計力量融入,與大陸地區的設計作品共同形成20世紀后30年中國平面設計的整體格局。這其中,深圳依托毗鄰港澳的地域便利和開放窗口的先鋒觀念,成為聯結港澳臺與內地的重要平臺與實驗場,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設計在中國的發展。這些海報不僅服務于各種社會及經濟活動,同時努力尋求表達設計師文化立場的語言形式,增強了中國平面設計參與全球傳播的流動性與溝通效能。
本次展覽擷取了三個時期招貼設計中的部分經典作品以及民國時期的老雜志共300余件展出。需要說明的是,該展覽是第一次從“平面設計”的角度對包括“月份牌”、“宣傳畫”在內的各種招貼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與展示,同時,我們組織了十余位中青年學者對該課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試圖通過對通俗圖像轉換的探討,折射出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形態的轉變與文化觀念的變遷。這些成果將收入《國民。人民。公民——20世紀中國平面設計文獻集》中。百余年來中國平面設計的歷史進程波瀾起伏,內容浩瀚,本展所選僅為其中點滴,同時因規模所限,招貼之外的其他平面設計業也無法涉及。事實上,無論是現有的學科基礎或研究力量,都不足以完成這一宏大主題。我們期望展覽內容能顯示這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探討的領域,以便為今后更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個實際的學術支點。
無論是月份牌還是宣傳畫,都與傳統的年俗有關。在新春佳節之際,我館為廣大市民奉獻出這道有著濃濃年味的文化大餐,撫今追昔,感慨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的巨變,將有特別的意義。同時,通過組織本次展覽,關山月美術館對改革開放以來重要設計藝術家的海報作品做了較為系統的收藏。這不僅豐富了深圳“設計之都”的文化內涵,也為將來研究當代設計史保存了詳實的文獻資料。作為“設計之都”的美術館,我們愿為中國設計發展做出貢獻。
本次展出的展品由以下機構提供:民國時期的月份牌與商標等由南京收藏家高建忠先生提供;舊期刊與宣傳畫主要源于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的收藏;廣東地區的宣傳畫大部分由廣東美術館提供;當代海報部分主要為本館藏品,部分作品由陳紹華先生和蔣華先生慷慨相借;還有很多作品是藝術家本人直接提供的,他們對展覽給予了熱情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