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競賽是包種茶節的重頭戲,今年冬茶特等獎由黃振和奪冠。此次競賽新增“包種茶花漾料理大賽”,吸引各方廚藝好手以包種茶入菜,展現創意茶料理。其它還有茶花殿、茶香茶會及花舞留影等,不僅有文化的茶藝大觀,也安排了傳統制茶示范、環保打擊樂、找茶魔術秀、花舞嘉年華等精彩節目,讓民眾體驗不同風貌的坪林,例如12月4日的“茶香滿坪林茶藝大觀”,就廣邀各茶藝團體與茶藝師在茶博館中庭大展身手,呈現古今各式茶藝風貌。
北臺灣有句俗諺:臺灣真是好所在,樹葉也會出花香。指的就是清香獨具的包種茶。學者更將包種茶比喻為情竇初開的少女,散發出迷人的淡淡清香。不過所謂“包種茶”只是“半發酵茶”的通稱,包括“半球形包種茶”的烏龍茶、“條形包種茶”的文山包種茶以及“球形包種茶”的鐵觀音等三大類。而坪林包種茶發酵度較輕,約為12%~15%,外形條索緊結,葉尖自然彎曲,幼心芽連理,茶葉色澤暗綠且帶有素花香;茶湯則呈蜜綠或金黃色,開湯后香氣尤其濃郁。茶湯入口時先有蘭桂花香經由口腔而透出鼻腔,加上經由文火烘焙的香氣,使茶味更顯甘醇潤滑。
臺灣茶界早有“北包種、南凍頂”之說,指的是坪林文山包種茶與南投鹿谷的凍頂烏龍茶,二者皆為臺灣茶的翹楚。其中坪林更因擁有全球最專業的茶業博物館,多年來一直是東亞各地茶人必游的勝地。只是在2005年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后,原本作為臺北宜蘭之間最大中繼站的坪林,不僅重要性驟降,包種茶的營銷也受到嚴重沖擊。因此地方政府特別自2006年起,每年春、冬兩季各舉辦一次“坪林包種茶節”,希望將清末傳承至今的深厚茶文化,結合生態保育的好山好水,再度推向兩岸與國際舞臺。
趕1500多種茶花嬌艷綻放的同時,2010冬季坪林包種茶節也于12月4日~5日與11日~12日兩個周末假日在坪林茶業博物館廣場、坪林老街等地盛大登場。以茶為主題安排了茶藝大觀、傳統制茶、四季茶賞、養生茶餐等展演,除了運用在地包種茶與食材做出養生茶餐料理,展現在地人文的時光老街,還有體驗坪林自然景觀資源的生態健行之旅、制茶體驗營等。
包種茶本源自福建安溪,今天卻成了臺灣獨一無二的半發酵,其中的緣由還應追溯到170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間,當時安溪的王義程仿武夷巖茶的制作法,將每一株或相同的茶青分別制造,并以方形毛邊紙兩張內外相襯,以茶葉4兩置入,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再蓋上茶品名稱及行號印章而得名。清朝同治十二年,臺灣烏龍茶遭受世界茶業不景氣的打擊,茶商不得已將烏龍茶轉運福州改制包種茶,當時通稱為“花香茶”,這是烏龍茶改制包種茶的濫觴,也是臺灣從事包種茶制造的先聲。而真正臺灣產的包種茶,則遲至清朝光緒十一年才由王水錦改良成功,成為臺灣全新的茶葉制造方式。不過今天古意的四方包法早已不見使用,“包種茶”徒留內在精神,外觀上已不具任何意義了。
坪林的拓墾則始于清朝乾隆末年,當時來自福建安溪的先民在北勢溪沿岸山區栽培茶葉,看到谷地平坦周遭卻有茂盛的森林分布,故而稱之為“坪林”。其種植的茶葉以青心烏龍為主,并以“芽嫩柔軟”成為包種茶的上等茶種。根據統計,當地從事茶葉或相關行業的人數高達全鄉總人口的九成以上,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茶鄉了。
因此歷經14年建造于1997年竣工的坪林茶業博物館,外觀就是仿安溪風格的四合院而建,堪稱當時全球規模最大,且功能最完備的茶葉博物館。即使在今天,坪林茶業博物館也與杭州茶科館、漳州天福茶博館以及日本靜岡茶之鄉博物館并列世界四大茶葉主題博物館。
坪林茶業博物館由展示館、活動主題館、多媒體館、茶藝館與推廣中心5個單元組合而成,主建物后方有座生氣盎然的坪林生態園區,其中展示館是茶業博物館的主體,包含茶史、茶事、茶藝3個展示區,以模型與實物的交錯展示詳盡介紹:“茶史區”將中國歷代制茶、茶儀、茶葉文化與商務發展從古至今作層次分明的鋪陳;“茶事區”則詳述茶的專業知識,從茶種、茶葉分類、茶葉成分與制造,至茶葉產銷、評鑒等;“茶藝展示區”則包括茶與茶器、飲茶的禮儀、茶藝文化等。對于如何判斷好壺、養壺乃至臺灣民俗中的甩茶、特殊飲茶方式等也多有著墨。
“產業道路五百里,條條道路通茶園”。當今,前往坪林各茶區的道路四通八達,蜿蜒的40多條道路,讓茶商或游客可以開車或搭乘公交車甚至騎腳踏車輕松前往,親身體驗飽滿富饒、規劃嚴整的茶鄉風情。尤其是境內的茶園多沿陡峭的山坡鋪展,無論俯視或仰望都洋溢著盎然生機,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