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整理 汐 汐
陽羨雪芽
陽羨雪芽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留下“雪芽為我求陽羨,乳山君應餉惠泉”的詩句。
此番品鑒的陽羨雪芽采摘細嫩,青葉均為單芽,制作精細,外形纖細挺秀,色綠潤,銀毫顯露。采用中投法泡飲,香氣清鮮幽雅,湯色清澈明亮,湯水甜潤,滋味濃厚清鮮,葉底幼嫩,色綠黃亮。
品飲之初,可能由于沖泡水溫過高的緣故,二水的時候喉感略緊。個人體會如果采以85℃左右的水溫重泡,滋味可能會更清,同時避免出現口干不舒服的現象。
宜興,古稱陽羨,自唐朝以來就有記載的著名茶區。據歷史記載:陽羨茶始于漢,盛于唐。唐中期茶圣陸羽的著名專著《茶經》中記有“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因此,陽羨紫筍,在唐朝即為貢茶中的上上品。時過境遷,歷經千年后,宜興的茶歷經蒸青、緊壓、烘焙一直到近現代的散茶炒青,其制茶方法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曾經名噪一時的陽羨紫筍,現在是否風采依舊?
暖陽冬日,應好友之邀品味3道來自陽羨的名茶。盡管沒有珍珠泉水,但為了更好地品味陽羨茶的內質,我們請出了紅泥風爐、橄欖碳、純凈水……以期能找尋到昔日“枯腸未易禁三椀,坐數山城長短更”的醉人滋味。
陽羨金毫
作為紅茶主產區之一的宜興紅茶(蘇紅),有著獨到的魅力。宜興工夫紅茶的產茶歷史開始于明朝,與宜興特有的泡茶秒器紫砂壺相生相伴。陽羨金毫無疑是現代宜興工夫紅茶的典型代表,據有關資料介紹:陽羨金毫的鮮葉于每年的谷雨前后一周內開園采摘,以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二葉半展為主。
從這款陽羨金毫的干茶來看,這款茶條索細緊,金毫明顯,是FOP級別的紅茶的典型特征。青瓷蓋碗沖泡,滾水入盞,立刻帶出滿屋的茶香。茶湯紅亮,入口茶湯滋味醇厚、甜爽,有明顯的荔枝香。第三水的時候稍微浸泡,出湯濃厚,卻沒有明顯的苦澀,有強烈的回甘,喉感非常的清爽。經五水而湯色不減,滋味略淡,香氣卻不散。
陽羨青茶
此番品茶最大的驚奇,就是自好友處了解到在江蘇的太湖西岸,居然大面積引種了福建烏龍茶的優良選育品種黃觀音、金觀音、金牡丹等等。這次品鑒更有幸品嘗到了在陽羨種植、聘請福建茶師制作的烏龍茶——陽羨青茶。
干茶入溫杯之后,溫香中略有返青的氣息。滾水入蓋碗溫潤泡,約30秒出湯。令人驚嘆的是,這款青茶的蓋香在熱香的時候呈現出花香氣,溫香的時候出現淡淡的果蜜香,而冷香的時候則出現了另外一種微顯的果香。如此豐富的蓋香層次,即便是在烏龍茶的故鄉所產的中高檔烏龍茶中也是不多見的。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干茶溫香略帶青味,但是在茶湯中卻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
“橘生南國,北移日枳?!睆谋本?5°左右的烏龍茶產區北遷至北緯31°左右的宜興,地理緯度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氣候、土壤、溫濕度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能夠在宜興這個地方種好這些烏龍茶的品種,除了引種培育方面的科研以外,品種改良、發芽期與采摘期的配合、制作工藝上的調整等等,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夠把黃觀音金觀音制作到如此的水平,實在令人稱奇。
當然,地理環境的變化給茶樹帶來的不可能僅僅是好處,與安溪的烏龍茶相比,宜興引種的黃觀音、金觀音這兩個品種在水感的厚度和喉感上,明顯還存有差距。
名茶趣聞:陽羨茶白蛇傳說
相傳宜興銅官山麓南岳寺旁有一泉眼,叫卓錫泉或珍珠泉,其泉水清冽異常,大旱不竭。唐時寺內有一個叫稠錫的禪師常用這種泉水烹煮桐廬茶,不久有白蛇口含茶籽于寺旁,從此滋生蔓延成茶園。制成的茶葉稱蛇茶或南山茶,此茶品質特佳,享有盛譽。元代謝應芳為其賦詩一首:“南山茶樹化劫灰,白蛇無復銜子來。頻年雨露養遺植,光春粟粒珠含胎。待看茶焙春煙起,箬籠封春貢天子。誰能遺我小團月,煙火肺肝令一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