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交流活動,聽見有位茶道老師與他學生的對話,老師說規定了在茶道表演時不能佩戴首飾,為何還戴?學生說那并非首飾,是我的訂婚戒。老師說不按照規例的,只好踢出局,不能上臺表演。學生說上次老師在海邊泡茶,手腕上不是也戴著一個花布制的圈圈橡皮筋。老師說不一樣,那時是非正式的茶會,現在是正式茶道表演。
首先要提出“茶道”應該分成正式與非正式嗎?然后是有關茶道表演時一些行為舉止、言語神態、服飾裝扮的禮數,如何表現或規范才合乎情理?
我們認為“茶道”不應該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既定的茶道理念是應該被始終貫徹的。比如我們希望在茶道中呈現“簡單、節約”的境界,這個“境界”不只概括在精神性、藝術性的范疇,還必須具體的在茶席設計、茶具配搭、沖泡技藝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來,甚至包括每一個細節,像如何準備茶會的品茗杯?如何測量茶壺的大小?吃茶食的牙簽要預備多少支等等都與之息息相關。
茶道練習者須將我們要的“境界”通過看不見的“精神美”以及可看得見的“設計美、語言美、肢體美”等說出來。無論什么時候在哪里泡茶,即使當時沒有一個觀眾,或許只是在料理室作預先準備,態度都應該是一致的,這表示我們真的學會了如何經營我們要的“理念”和“境界”。所謂“正式時才有必要一絲不茍,非正式就可以隨意”的這種說法只是“做不好”的借口。
至于茶道表演的司茶們的服飾,為何要規范以及如何規范?我們認為泡茶時的服飾沒有必要一定拘束于所謂茶人風格、特定時代或民族風格才算是最適合泡茶的。泡茶服飾必須衛生、干凈、無異味,同時也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司茶不應佩戴首飾——甚至一枚小戒指。茶道進行時,司茶整個人屬于茶道藝術中的演員之一,包括手部,也等于是茶席中“茶具”的一份子,尤其當手必須擔當全程的泡茶動作,任何首飾都會破壞茶席的一致性;二、操作上的便利。比如袖子過寬、流蘇太長的衣飾,在泡茶過程很容易發生倒翻茶壺或茶杯的意外,那是不適合的;三、影響茶的香味。比如袒胸露背及無袖衣物,相對的難將我們身上的體味遮掩,影響喝茶,這些都是選擇衣物時不能掉以輕心的。
不佩戴首飾,包括腕表,是日本茶道特別注重的一環。日本茶道形成之時許多罕貴茶器珍稀茶碗皆是得來不易的進口物,故此茶道進行時會有拜見茶器的儀式,以表示對茶器的珍惜。由于時代變更生活習慣不一樣了,當代人難免手上都會有腕表和結婚戒指,但日本茶道進行時還是堅持將之褪下來,那是為了預防金屬物會刮傷或刮花茶器之故。再說,穿上傳統和服進行的日本茶道,實在不應該出現現代風尚的腕表和結婚戒指,這是貫徹到底的一個例子。其他流派的茶道是否也要“規定”不許佩戴首飾,應視本身的茶道內涵概括了什么,該做即做,不該做便不做。
上述老師與學生的情況是這樣:老師的想法朝三暮四不夠堅定,學生當然會討價還價。在愛情的世界里,訂婚戒代表著一個承諾、一個信物,早已成為當事人身上的一塊皮膚,脫來脫去確實有些為難。況且她那枚戒指非常幼細,還不至于成為十分礙眼的多余首飾,或網開一面讓她過關。老師手腕上那個花布橡皮筋,據說是綁頭發用的,不綁時將之圈在手上,然后就這樣操作起茶道,難免叫人目瞪口呆,捏出一把冷汗來。忍不住要提出:一、物品(橡皮筋)用過后須得原物歸放于原來的地方;二、如此物件出現在茶席上,只顯得司茶的粗糙以及不用心,不必再提正式與否的問題,那只是個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