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周遭群山環繞,如同襁褓把山城嚴嚴實實地包裹其中,默默流淌了也不知多少個世紀的蟾溪,穿城而過,蜿蜒著往山的那一邊流去。翠微的青山,清澈的溪水,恰似彩虹臥波橫跨溪流的廊橋,還有那年湮代遠的故人舊事,雜糅著漸漸被城市化的建筑,皆納于這一座情韻兼勝的小山城中。一座沿溪而建、古香古色的雙層茶樓玉立在山城新舊兩區的交接處,一邊是古舊,一邊是簇新。烏瓦白墻的外觀,雕繪滿眼的窗格,很容易就讓人目搖神迷,腳步并為之停駐。
門楹上一塊原木金字匾額,“聚緣軒”金字行書赫然其上。名為“聚緣”,主人之深意不言而喻:茫茫人海,人來人往,皆因緣而聚,緣盡而散。不如駐足飲一杯茶,以茶結緣,以茶會友。走進茶樓,主人別出心裁地用樓梯將一樓劃成了茶品展示區與接待區,一面寓“天圓地方”之意的回紋背景墻浸泡在暖黃色的燈光中,油然而生陣陣暖意。
緣梯而上,更是別有洞天。一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將窗外之景一一攬入人眼,一幅氣韻生動的山水畫渾然天成,而落地窗下古雅的雕欄則是畫的邊飾。窗邊,擺著幾組古典泡茶桌椅,在有著漢韻唐風的紅色窗簾掩映下,透著朦朧溫婉之美。茶客們圍桌而坐,茶話相洽,盞中茶香正濃,天光云影、山水廊橋仿佛者隔入進了一盞茶色,焉能不生優游物外之心?
品茗的同時又能賞景,如畫風景,不花一分錢就能盡收眼底,此得益于天時地利的造化之功。但是,這家茶樓的“人和”亦是功不可沒,書畫、瓷瓶、木雕、盆栽,儼然是文人雅士的書房。茶樓里與玻璃窗平行的另一邊是模仿傳統宅第的廳堂,四扇繪有“四君子”的花窗木門緊閉,隔開了喧囂聒噪;兩張官帽椅倚壁而置,壁上懸掛寫有店招的題字,椅的右側有一明式花架,一盆幽蘭吐翠;左側則有一盤石磨,農家之物看似格格不入,若仔細玩味,亦饒有淳樸之趣;兩椅之中有一案幾,上面擺放著一只仿古青花瓷瓶,文士儒雅之氣呼之欲出。與此廳堂相對的是一個舞臺,用于茶藝師彈箏調琴,以助茶興;其后則是一面水紋石墻,透亮的白熾燈映照出唐代張萱所繪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畫上凹凸有致的質感極為逼真,完全忠實于絹本設色的原作。
移步前行,三步一書畫,五步一瓷瓶,還有一處可以讓文友詩客揮毫潑墨的幾案。當茗香美景觸發詩情畫意時,滿心的雅興詩意就如泉涌,綿綿不絕地流之筆端,在紙上留下煙霞,伴著茶的馨香,雅人深致。在廳堂后區拐角處,一尊手執青龍偃月刀的關公木雕像,威風凜凜地佇立一旁,對面墻體上掛一軸書法,上書朱字“茶道”。這一文一武,澗水互答,此中真意,有心者自會報以會心一笑。琴、茶、書、畫、瓷,這些最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都無一遺漏地融匯其中,濃郁的文人氣息甚至彌散到一桌一椅、一磚一瓦,就連毫無美感可言的消防栓經修透發著濃濃古意,足見主人底蘊之深厚,匠心之獨運。
一個僻靜的角落里,身著旗袍的茶藝師坐在根雕茶桌前,正落落大方地煮水泡茶,一陣甜醇氤氳的紅茶香隨之鉆入鼻腔,沁人肺腑。香氛中,裊裊升起的茶煙,聚而后散,繼而消弭。茶樓里,你來我往的茶客,因茶而聚,飲過之后,又各奔東西。其實,不論是因到山城而來茶樓,抑或因去茶樓而來山城,人、事、物無不是因緣聚散,畢竟緣聚緣散,本來就是來無影去無蹤。不必多言,言多則易入言筌,不如任運自然,隨緣歡喜,且飲一杯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