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飽含南武夷鄉土氣息的山歌,從遙遠傳唱至今;它是一顆古樸的明珠,從遙遠璀璨到今天;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抖落的是塵埃,留下的是珍貴。它的觀星茶以神奇的碎銅奇效聞名于世,它就是奇跡般地保留著300余棟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鎮。
初春,朦朧的細雨一直下個不停,從武夷山驅車2個小時,來到千年文化古鎮和平。和平鎮,始于唐朝,它是地處閩西北的邊陲小鎮,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也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
走進這個全國罕見的城堡式的大村鎮,唐代青石板古街風貌依然、古韻猶存;近百條卵石鋪面的巷道,縱橫交錯;鱗次櫛比的古民居,既有中原古風,又具地方特色,且不泛豪宅,僅建筑技藝精湛、雕飾精美、外觀壯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兩座古樸的譙樓,見證百年風雨,依然昂首挺立;始建于后唐的和平書院,書香綿延,造就了130多位進士。這里的碎銅茶之所以稱為“碎銅”,是因為放它在嘴里能把銅錢嚼碎。“世界第二奇茶”中的奧秘至今無人能解……
疑云繚繞的碎銅茶
從神農氏發現茶開始,便有各種各樣的茶,有清涼下火的茶、消脂去膩的茶、溫潤養胃的茶……不勝枚舉。但可以碎銅的茶,則是個非常稀奇古怪的東西,而和平古鎮就是這銅碎茶的產地。
漫步在小鎮的古街上,總會看到三五成群的老人聚在一起,一壺茶、幾個杯子,大家樂呵呵地談天說地。老人們白發蒼蒼,但個個精神矍鑠。問及他們的養生秘訣,他們會很自然地提及讓他們引以為傲的“碎銅茶”。
碎銅茶生長在古鎮西北部海拔1414米的觀星山武陽峰上的一處懸崖絕壁露水充沛的陡坡陰濕處,碎銅茶因有“碎銅錢”的功能而得名,只要將一小撮茶葉放入嘴里咀嚼片刻,再取一枚潔凈的銅錢放入嘴中與茶混嚼1分鐘,在吐出的茶渣中便能看到閃閃發光的碎銅。所以當地流傳著“碎銅茶好眾人夸,能把銅錢碎成渣”的民謠。若不是在古鎮上有幸親眼見證這種奇跡還真是難以令人置信。
每每講到碎銅茶,老人們總會津津有味地向你講述和碎銅茶有關的傳說和趣聞:很久很久以前,留仙峰山頂有一座建于明初的寺廟名為留仙峰禪寺,寺后有一方臺石,傳說是道家祖師張三豐當年煉丹羽化之地。張三豐一邊在此修煉,一邊在禪寺周邊種植茶樹,采其幼芽,用作中草藥,救治百姓病苦。張三豐修煉日久,茶樹亦吸收仙氣,具備了神奇之力。這茶就是現在聞名遐邇的“碎銅茶”。
不管張三豐是不是邵武人,其是不是真的和碎銅茶有關系,這樣的傳說總是為原本就神秘的碎銅茶憑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盡管央視的《走遍中國》,以及福建省臺的《發現檔案》,都無法揭開碎銅茶的“神秘面紗”。但“碎銅茶”的內含物明顯優于當地的普通茶卻是不爭的事實。經福建省有關部門檢測,“碎銅茶”中的氨基酸含量為2.9,而當地普通茶葉為1;茶多酚含量為46.5,當地普通茶葉僅為15,其有利于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含量明顯高于當地普通茶葉。
137名進士的搖籃
現存的和平書院位于古鎮西北隅,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天井兩側建廊樓,正中筑十三級石階達堂房大廳。進入書院大廳,必須登十三級臺階,前六級為努力讀書,從第七級開始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堂房為五開間,中為廳堂,兩側作教室。正門門樓的門額磚刻陽文“和平書院”四個楷書大字,無其它雕畫裝飾,質樸無華。門前空坪以小卵石鋪筑幾何圖案。空坪北側建一磚石構單體門墻,頂部形狀像一頂官帽,中間大門和兩邊券拱門形成一個“品”字,暗喻讀書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級的官,體現了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意識。
靜靜地站立在書院的大門前,腳下是經過歲月磨礪的青石板,一種凄涼的感覺從心底慢慢升起。眼前的和平書院,已沒有了往日的尊貴和輝煌,空空蕩蕩,只剩下斷壁殘垣和老人們口中的代代相傳的那些昔日的榮光——當年黃氏宗族的子嗣們在書院里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似乎他們的朗朗讀書聲還在空中回響;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楊時都曾在這里講學,不知吸引了多少的學子們前來受教;從開科取仕以來,從書院中走出的137名進士,那是多少令人羨慕的成績……
褪盡繁華的街巷庭院
和平古鎮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內兩條分別連接東西城門和南北城門的街,被譽為“福建第一街”。古街兩旁分布著近百條縱橫交錯呈網狀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長或短,或寬或窄,高墻窄巷,古樸幽遠。古民居鱗次櫛比,既有中原古風,又具地方特色,堪稱古民居的瑰寶。
雍正至嘉慶年間“一門三大夫”的黃氏大夫第、清同治年間亦儒亦官亦商“一門四大夫”的廖氏大夫第、清晚期“一門九大夫”的李氏大夫第都是深宅大院,透過那精致細膩的門樓磚雕,當初的繁華依稀還在眼前,只是那些往日鮮活的人物早已逝去。或許此時他們的后裔還在做著和祖先們相似或者一樣的事情,而這些應該就是一個家族的傳承,應該是無論過去了多長時間都不會遺忘的族群符號吧。
走在九曲回腸的古鎮里,觸摸著斑駁的墻壁,不禁浮想聯翩。
東門三重檐歇山式的威嚴譙樓、因面對武陽山被稱做“武陽樓”的北門譙樓,還有兩邊保留下的一段用鵝卵石筑成的明城墻……鵝卵石上長滿青苔,漫漶的縫隙間長著青青野草,野花四季開放,充滿了詩情畫意。風雨譙樓,見證百年夕陽煙雨;古樸城門,迎送多少古鎮喜憂。譙樓走過的是悠悠歲月,形容雖然殘破斑駁,留下的卻是耐人尋味的古鎮歷史。
泡一壺清清涼涼的碎銅茶,坐在古鎮鋪滿青石板的街上,沐著和煦的晚風,看著西下的夕陽映紅整片的稻田。遠處裊裊的炊煙正隨風飄散,整個古鎮沉浸在一片靜謐的祥和中。
歲月就這樣不緊不慢地流淌著,和平古鎮靜靜地迎送著每個日出日落,聆聽著熟悉又陌生的足音,注視著古鎮發生的一切。古鎮的人們也在日夜欣賞如歌如畫的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