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紫疊翠的武夷山,爛石沃壤,孕育了巖茶的神奇。無論土生土長,還是南種北移,從古至今,經(jīng)“天人合一”——自然選擇與人工選育的改造,形成了多如繁星的“花名”,“四大名樅”則為其中的佼佼者。名樅之所以“名”,因其聲名在外,眾所周知,欲品易得,而其它一些“花名”,常常耳聞卻難目睹,更遑論品賞,是為可遇不可求。興許是口福,恰恰在茶友的小店中“偶遇”了兩只“花名”——金邊奇蘭和銀鳳,欣喜之情不言自表。這一“金”一“銀”,就品名而言,一為名花,蓋以茶品香氣見長;一為神鳥,蓋以茶樹樹型名之。二者雖不可等而視之,但其韻其質(zhì)令人印象深刻,都具有鮮明的品種香,因而姑且“拉郎配”,并邀請全國茶葉標(biāo)準(zhǔn)化技術(shù)委員會委員、質(zhì)量專業(yè)高級工程師陳郁榕先生前來一同沖瀹賞鑒。
金邊奇蘭
奇蘭,原產(chǎn)自安溪及閩南烏龍茶茶區(qū),有竹葉奇蘭、金邊奇蘭、慢奇蘭、白奇蘭、小葉奇蘭等品種,用它所制的烏龍茶以清高似蘭花之香著稱,如漳州平和的白芽奇蘭。上世紀(jì)90年代,金邊奇蘭由南往北“遷徙”,栽植于武夷山,經(jīng)十多年的進(jìn)化而融進(jìn)了許多當(dāng)?shù)氐摹氨就翚庀ⅰ保蔀槲湟牟杵贩N中的一員,并且在閩北烏龍茶制作工藝的“熏陶”下,形成獨特的品質(zhì)風(fēng)格。這泡金邊奇蘭便是采制于該良種茶樹。
它條索緊結(jié)稍壯實,烏黑油潤,節(jié)間較長,全然不同于它生活在南邊的“姐妹”那樣有著圓結(jié)砂綠的顆粒,它似乎來得更飄逸些。
先是醒茶,以最快的速度將茶湯濾出,淋洗茗杯。熱嗅,一股高揚的花香從蓋杯中溢出,優(yōu)雅清純,香如幽蘭。
第二道,注入沸水,靜置幾秒后出湯。花香襲人,濃郁稍銳,并溶解在橙黃略深的茶湯中。輕啜茶湯,滋味濃厚稍有回甘,香氣仿佛在口中絲絲化開。
第三、第四道,沖泡靜置時間與第二道大致相同。品種香仍然保持得很到位,既非內(nèi)斂,又非張揚,不愧為“君子”。湯色則更顯清澈明亮,滋味基本維持在第二道的水平,持久耐泡。
第五道時,蘭花香仍然明顯,湯色橙黃清澈,滋味有所減淡,但不失醇和,舌根感到有幾分清甜。
第六、第七道,相應(yīng)地延長出湯時間,以便于茶更充分地浸出。揭蓋后,嗅到的依然是不曾減弱的蘭香,淺橙黃的湯色愈發(fā)顯得澄凈。
至第八道,清杯蓋、杯底還隱隱留有蘭香,茶湯始有水味出現(xiàn)。
翻看葉底,它“繼承”了巖茶“綠葉紅鑲邊”的品質(zhì)特征,搓捻起來,勻齊柔軟。
銀鳳
銀鳳,望文生義,銀色鳳烏,一個富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寓意的花名,名字來源大概與茶樹葉色和樹型有關(guān),是武夷山土生土長的菜茶品種。其葉厚而脆呈濃綠色,葉片光滑,呈橢圓形,邊緣鋸齒較深,葉脈細(xì)而隱,萌芽力強。花甚多,發(fā)芽偏遲。
一如閩北烏龍茶大同小異的外形,條索緊結(jié),在白瓷賞茶盤襯托下,烏潤帶褐。
煮水沖瀹,因其炭火烘焙,花果香較顯,隱隱約約地帶著一種大氣。
潤茶燙杯后,注水沖泡第二道。細(xì)嗅杯蓋,花果香細(xì)膩,疏林薄霧般柔和。湯色橙黃略深,澄澈透明。微含茶湯,品種與生俱來的香氣溶在口中,浸潤喉間。
細(xì)細(xì)回味著茶香,咀嚼著茶味,迎來了第三道。啟蓋后,輕柔的花果香縈繞杯沿,使人寧靜。舌頭攪動茶湯,濃釅順滑。湯色較之前道并無多大的變化。這樣的香、味、湯色一直保持到第五道。
很巧的是,它與金邊奇蘭似乎有一種默契,同樣到了第六、第七道時,還是“篤定”地保留著讓人感到愉悅的品種風(fēng)格。雖然滋味上有所式微,香氣卻始終如一,實屬難得。
沉浸在清水中的葉底,勻齊而紅邊明顯,或隱或現(xiàn)地透著幾縷清香。專家建議:莫把酵味作花香
在烏龍茶初制過程中,有時做青程度會稍微過度。雖然在聞香時也會有花香,但花香不純正,酵味和品種香、花香混雜在一起。因此,在品鑒烏龍茶時,應(yīng)仔細(xì)分辨,莫把酵味作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