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品茶,茶要好,水更講究。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集》中闡明“茶性發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名茶得甘泉,猶如才子得佳人,相得益彰。而論茶之水,茶圣陸羽早在《茶經》中將其由高至低分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中“山泉水”是自古以來最高級別的“泡茶水”。如今,愛茶之人品茗斗茶之際常感慨, “好水難求”,在茶山終覓得一款好茶,回到家中品茗時,卻難得其真韻。“環境破壞,水源污染”是茶人們訪遍名山大川,都難得一款適茶之水的真正原因。好茶無緣好水,中國傳統茶文化難以得到真正的圓滿。
第四屆武夷山海峽兩岸國際茶業博覽會上,來自山西五臺山的泡茶專用水“水之品”讓業內人士為之一振,北方有如此好水?眾人不信,取來又是口品,又是儀器測試,最終結果令眾人無不驚嘆,此水清、活、甘、洌,沖泡眾多名茶,均能彰顯茶之原韻。各路茶王都說:南茶得北水,茶文化終可真正弘揚了!
山泉水經科學分析表明,泉水涌出地面之前經山體各巖層反復過濾,涌出地面時水質清澈透明,處于流動狀態,水質相對穩定。什么樣的山泉水就算是好水呢?高濂《遵生八箋·茶》所言“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其厚:五臺山是舉世聞名的佛教圣地,除了其悠遠正統的佛教文化之外,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還是目前據地質專家檢測確定為地球上最早浮出水面的升遷陸地之一,僅森林覆蓋面積就達1100平方公里;其奇:25億年的地殼運動,見證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歷程。五臺之首北臺——葉斗峰峭拔如壁立千仞,海拔3061.1米,是華北第一高峰。由于北臺相對落差2434米,山體上呈現了隔山見盆地,遇水出奇觀的自然景象,其間,流泉飛瀑屢觀,奇巖怪洞常見;其清:由于特殊的地質構成,使葉斗峰形成了“歲積堅冰,夏仍飛雪”的特殊氣候。“萬年冰,千年雪”,在五臺山北臺盛夏季節泉水仍然清涼甘甜,是稀有的天然小分子團活性水;其幽:除了聚集了眾多廟宇的臺懷鎮,在密林深處常能見到一兩座不大的小寺廟。叩開山門,坐在幽靜的院落里,靜聽佛經吟頌,正所謂:“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正是因為五臺山“厚、奇、清、幽”的自然及人文特點,才造就了五臺山泉水“清、活、甘、洌”的獨特品質。
五臺山泉水在佛音繚繞中,徐徐登場,為愛茶者帶來的除了清徹純正的茶韻,更多的是佛山清修的境界。梵音,暮鼓,用柔靜卻剛疾的韻律,演繹出不食人間煙火的空靈,也正是這種“空”成就了泉水的“活”。
今天,“佛山好水”走下圣壇,禪茶一味不再是美麗的傳說,品圣水,論茶道,何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