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東、西方,凡是開會、吃飯、喝酒、喝茶等,賓主的座位安排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這,也是一種道。如果沒有安排,就是不上道;安排不好或安排不對,就是旁門左道了。
茶席座位就是席位。出席一個茶會,就定席位是很重要的禮節(jié)。席位也是一個茶會氛圍好與壞的開始,就錯席位往往會使一個精心設(shè)計的茶會,搞得黯然失色,不歡而散。
中國位于北半球,一年四季太陽都是從南方照射過來,而冬天的寒風(fēng)則是由北方吹來。歷代主要建筑總是采取“坐北朝南”的方位建筑,將大門開在南方以吸收陽光,避開寒風(fēng)。這個方式的建筑方位,使得茶席座位的安排有了一個基本準則。
我們在屋內(nèi)向著大門往外望,前方就是南方,背后就是北方,左手就是東方,右手就是西方。中國人的方位觀與五行、五色、一年四季都有關(guān)聯(lián),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黃土”。建筑物是固定的,茶桌、茶藝師是可以變動的。所以,茶席座位是在固定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固定的。茶桌擺放的位置是變化中固定的,茶藝師坐的方位是固定中的變化。茶藝師坐定后,方位確定了,他的正前方是南方,他的背后是北方,他的左手是東方,他的右手是西方。這些方位學(xué)是根據(j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歸納、演繹而來。
面南而坐,是帝王座位;面北而坐是臣子的座位;坐東是主人的位置;西席是老師、貴賓的座位。有了以上坐席方位的原則依據(jù),茶席座位的安排就有所脈絡(luò)了。
首先,茶桌擺放的位置,應(yīng)在正對門的方位或進大門自己的左手邊。茶桌擺放在正對門時,茶藝師就面對門而坐。茶藝師左手邊是東道主座位,茶藝師右手邊是西席,屬老師或貴賓的座位;茶桌擺放在進大門的左手邊時,茶藝師面東而坐。茶藝師左手邊是東道主座位,茶藝師右手邊是西席,屬老師或貴賓座位。
因此,茶席座位的安排,是以茶藝師的方位而定的,茶藝師的方位又以茶桌擺放的位置來決定。茶桌擺放的位置,又以屋子的朝向和格局來決定。所以,安排茶席座位的原則,首先考慮的是茶桌、茶藝師方位,這些動態(tài)的因素;其次,就要考慮靜態(tài)的賓客主次、身份、地位、輩份、長幼等條件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席位的安排,比較重視的是長幼、輩份的大小。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則比較重視個人的身份、地位,主客、陪客的次第。而茶席座位的安排,是依茶桌擺放的位置、茶藝師的方位來決定,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動態(tài)方位學(xué)。席位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尊卑,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一位在社會上地位很高的人,在茶席中并不一定是主角,比如一位部長出席茶會,但是主人的老師也出席茶會,應(yīng)以老師為尊……
中國傳統(tǒng)茶席,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既順應(yīng)天,考慮五色、五行,也尊重人,講究長幼有序。我認為,這兩大主軸,是在任何場合做席位安排之前,都應(yīng)慎重思考的先決條件。因此,學(xué)習(xí)和了解茶席的知識,參與茶席,對于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是有值得借鑒價值的。